摘 要:文章剖析了教師圍繞文本主旨,創設各種研讀文本語言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過程中培養和提高語用能力。
關鍵詞:文本主旨;落實;訓練;語用
教師立足于文本語言內涵和特點,了解學生閱讀認知的困惑,設計一系列有利于學生研讀文本語言的活動場景,掌握文本的深刻內涵,領悟文本語言表達形式,學會讀寫遷移,有效地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
一、 圍繞文本解讀,實施語用訓練
在細化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內涵,及其與語用能力培養有關的語言訓練點,結合閱讀實際學情,設計詳細的預案,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深刻內涵,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閱讀活動,學會遣詞、造句,也學會構段,學會仿照文中語句的表達方式,進而掌握使用各種修辭手法、說明方法,逐步提升學生運用語言表達的寫作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積累和豐富語言存儲,讓學生在理解與積累中獲得和諧統一。
例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學生基本了解課文基本內容,從“初讀課文,認知字詞”的環節中,掌握了本課生字詞的音、形、義,并學會運用“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飽經風霜”等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環節中,學生掌握了隔行分段的篇章結構安排方法,了解了每一部分主要講什么。從每一段落的主要意思中提煉出小標題,即從段落大意提煉最簡短的話,或摘出本段落中最能表達這段主要內容的詞語、短句,充當這部分的小標題。學生練習寫出了小標題,感知了課文各個部分的大概意思,梳理了整篇課文的脈絡。引導學生從文中語句了解魯迅這個人物的個性特點,教師根據課文內涵的要求,出示一道語言訓練題目:魯迅先生是個()的人。學生分組分別選擇課文的一個故事,進行獨立思考,一邊閱讀課文語句,一邊標注寫感悟,經過研讀與交流,在練習表達的過程中,學生認為魯迅是個“慈愛”“風趣”“富有愛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教師要求學生練習表達,列舉出魯迅的特點時,必須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詳細表述,完善和豐富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觀點。
二、 有效讀寫遷移,夯實語用基礎
教師深入研究教材表述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能遵循教材所引領的方向,能夠拓寬閱讀視野,開拓創新性閱讀思維,創造性地運用文本的表達方式,或填補文本中留下的空白處;或續寫文末表述未盡之意;或利用課后小練筆創造性地敘述與表達;或對文中插圖說一說、寫一寫,與文本語言描述相對照,表述是否合理、順暢、有創意。教師重視讀與寫的相互遷移,做到讀中有寫、寫中有讀,有效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和創造能力,體會文本作者蘊涵于文本中的情感,有效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貯存,掌握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夯實學生的語用基礎,促使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富有特色。
例如,教學《月光曲》時,學生研讀課文第2~10自然段的語句內含,針對文中盲姑娘兄妹的對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貝多芬在屋外聽了兄妹倆的對話,會怎么想呢?這些都是課文在字里行間留下的空白,教師引導學生發揮閱讀想象,動筆寫寫,在小組中展示交流。研讀第6、7自然段內容時,這兩個自然段是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過程,文中盲姑娘說了“多純熟”“感情多深”等語句,以及文中運用了兩個“!”,教師借助課文語言表達特點,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發揮閱讀想象思維,說一說:“此時,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心里是怎樣想的?貝多芬為什么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呢?”這些都是課文留下的空白處,有利于教師巧借這些空白處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又如,教學《老人與海鷗》第16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從描述海鷗的異常舉動語句,體會出人與鳥的情深義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結合課文語句描述,深入進行思考:“海鷗有哪些異常表現?這些表現為什么讓人們感到意外?此時此刻的海鷗肯定有許多話向老人表達的,它們會說些什么話呢?”教師要求學生站在海鷗的角度,根據教師提供的詞句,如,“褪色”“省吃儉用”“腳步匆匆”“記憶猶新”“不能忘記”等,寫一寫海鷗的悲痛的心聲。文中的插圖蘊含著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內容,有助于學生開闊了閱讀思維時空,學生仔細觀察插圖與探討海鷗的動作,惟妙惟肖地敘述海鷗的神態、語言以及心理活動,把海鷗的悲痛與依依難舍形象地描述出來,充分地表達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愛。學生積累豐富文本語言,實現閱讀教學讀寫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夯實語用表達的基礎。
三、 拓展閱讀時空,延伸語用實踐
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重視開展課內的文本閱讀,也要重視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把學生生活實際作為閱讀延伸點,讓學生體驗文本內涵、體驗生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深化學生閱讀實踐體驗,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積累,拓寬和豐盈學生的閱讀對話的精神世界,滋養了學生的人文觀念和閱讀情感觀念,讓學生以豐富的閱讀情感投入到閱讀對話活動,有利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獲得形成。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課前,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到圓明園當年輝煌的景觀,以及它的整個毀滅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祖國、仇恨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情感,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研讀課文語句,教師要求學生上網查詢、搜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了解圓明園如何被譽為“萬園之園”?沒有被毀滅前是什么樣子?它又是怎樣被毀滅的?學生通過這種課外閱讀活動,積累了進一步解讀圓明園毀滅前后的輝煌與殘敗的深刻印象,在研讀課文語句的過程中就能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必說,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化閱讀觀點,從而有效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研讀課文內容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演繹活動,讓學生選擇“皇帝”“大臣”“平民”“清軍”“英法聯軍頭子”等角色,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閱讀想象,結合課內外掌握的知識,進行閱讀對話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提升和完善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生進行習作活動《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讓學生的閱讀體會和情感進一步深化,拓寬和延伸語用訓練范疇,強化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
教師圍繞著閱讀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挖掘閱讀教材的深刻內涵,采取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不斷地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在研讀、品味文本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效地訓練和培養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
林妍,福建省漳州市江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