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雄偉+陽王東+譚新良
摘 要:通過分析學生程序設計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的難點和地方本科院校對學生程序設計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突出創新能力的過程考核、采用在線程序評測、工程項目考核和綜合評價為一體的評價機制,能考查到學生的程序設計中的過程、項目、創新性,能克服目前評價機制的不足。
關鍵詞:程序設計;工程認證;實踐能力;改革方案
一、 問題提出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倡導,地方本科院校積極推動學生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但學生程序設計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難以科學有效地進行。這主要因為:
1. 程序的無形性。程序是高級腦力勞動的產品,不像普通產品有外觀能直接感覺到,因此難以評價學生的程序工作量。程序代碼行數多的程序并不意味著是一個好程序。
2. 程序的復雜性。程序最終在計算機上運行,會轉化為一條條執行指令,不允許任何的差錯。因此,難以評價一個有錯的程序的優劣,也許一個有錯的程序只需幾秒能修正,而有些可能發現并修正存在的錯誤,比重新制作一個新程序還要難。
3. 程序設計的過程性。程序設計需經歷算法分析與設計、代碼編寫、調試與運行等多個環節。某一方面的不足會造成程序的不足或錯誤,因此難以衡量學生的哪方面學習效果不足。
由于缺乏對大學生程序設計效果的評價機制的研究,導致部分大學生程序設計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而評價的目的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實中尚缺少針對地方本科院校的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因此,結合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一套地方本科院校的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希望有助于促進地方院校學生的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具體闡述如下。
二、 地方本科院校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習效果評價機制
據調研,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對學生程序設計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問題。有些還是采取筆試程序題的方式,不僅缺乏對實踐能力的考查,而且是紙上談兵,危害很大。有些采取的是上機考試,雖然考查了實踐能力,但由于時間有限、題目難以反映學習的真實能力,也沒有對創新能力的考查。以上方式都沒有考查到學生的程序設計過程,也沒有考查到學生的創新型。
為了改變地方本科院校對學生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考核的現狀,程序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擬采用以下方式進行。
一是:突出創新能力的過程考核。通過給學生布置的程序作業,檢查創新的情況。如果僅完成基本功能,程序比較簡單,評定只能得C;如果進行了功能擴展,(可以給出一些提示),則評定可以得B;如果在此基礎上有所超越,如進行了性能優化或創造性的實現,則評定可以得A。這樣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每一位有能力的同學都努力增加新的創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
二是:采用在線程序評測(Online Judge)的智能考試系統,實現教考分離。在線評測的程序設計的智能考試系統中題目來源于工程實踐,跟社會和工作銜接緊密。通過在線評測的智能考試能公平、高效、正確且能檢查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是:工程項目考核。將一個大的程序設計課題分配給幾個同學(稱為一個課題小組),要求他們必須分工協作,大家共同討論方案,劃分功能模塊,每個人承擔一定的工作,既要相互獨立,又要共同協調,最后完成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整個過程就同實際完成一個項目的過程一樣:立項、分析討論、制定方案、劃分功能、算法設計、程序設計、程序測試、建立文檔等。
四是:綜合評價。以上三個部分的成績,分別評價了學生程序設計創新能力的過程、應用和項目三個方面??梢园磳I不同設置不同的比例,最終構成綜合成績。如計算機專業可以設置為0.3,0.3,0.4的權重以體現項目的創新能力,為就業打好基礎。再如,土木工程專業可以設置為0.4,0.4,0.2的權重以體現對創新過程和應用的培養。
通過在湖南城市學院對評價機制實施,這一評價機制,能考查到學生的程序設計中的過程、項目、創新性,能克服目前評價機制的不足,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反饋了有效的信息以改正教學不足。
三、 結語
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程序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有效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習效果評價機制。依據程序設計特點和針對現存的評價機制不足,提出的突出創新能力的過程考核、采用在線程序評測、工程項目考核和綜合評價的評價機制,有助于促進教學,提高質量,適合推廣到其他地方本科院校。
參考文獻:
[1]王維花,宮成強,王志巍.Wiki網絡協作型學習平臺及其過程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現[J].教育教學論壇,2012(27):94-96.
[2]方霞.計算機實踐教學中評價體系的構建[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6,38(增刊):108-111.
[3]郭喜春.高校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實驗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2):107-108.
作者簡介:費雄偉,陽王東,譚新良,湖南省益陽市,湖南城市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