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詩教學注重反復誦讀與文字涵詠。要抓住解讀關鍵,精心設計問題,善于引導學生并授予學生解讀技巧。結合知人論世解讀詩歌主旨,用想象與閱歷填充文本空白。
關鍵詞:現代詩;解讀;涵詠;文本空白;引導;知人論世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有別于古典詩歌。中國現代詩流派,有以徐志摩、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以戴望舒、卞之琳為代表的“現代派”,以魯藜、綠原、牛漢等為代表的“七月派”,以穆旦、杜運燮、鄭敏等為代表的“九葉派”。現代詩在寫法上吸收了西方現代、后現代主義詩歌手法,諸如隱喻、反諷、語言的張力等,學生不容易讀懂。如何解讀現代詩情感內涵與表現手法,也給老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探索課題。結合現代詩教學實踐,我談幾點心得。
一、 反復誦讀文字涵詠是現代詩教學的基本途徑
現代詩教學,必須回到語言文字本身,在反復誦讀與文字涵詠中逐步深入理解現代詩情感內涵與表現手法。先說誦讀,我在教學現代詩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師生互動讀、全班自由誦讀,努力做到每一次讀都能推進教學內容的一個層面,讓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感知不斷深入,漸漸融入詩境,深入理解詩歌情感主旨。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個例子。它的音樂性與詩歌形象是融為一體的,在反復誦讀中,學生把握了詩人情感的起伏節奏,那個走在雨巷里的憂愁姑娘,就隨著畫面走進內心,詩歌的象征意義自然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
再說文字涵詠,從對文字表層意思的理解到深挖意在言外的部分,從而理解詩歌語言的隱喻。這是教學的難點。一些老師自己很少讀現代詩,對現代詩的技巧諸如隱喻、反諷、張力知之甚少,解讀只能照搬教參,極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審美想象能力。我在教學中力圖抓準解讀的角度,教學一擊中矢。
比如,教學卞之琳《斷章》,我認為對“風景”“裝飾”的理解,是解讀這首詩的鑰匙。教學中我與學生共同研討,先研讀兩個“風景”有什么細微區別。第一個“風景”,是自然界的風光景象;第二個“風景”,由自然風光轉成了“你”,這樣“你”就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我告訴學生這種新鮮想象就叫詩歌的想象。再讓學生琢磨“裝飾”,兩個“裝飾”字面意思一樣,用法有區別嗎?組織小組討論,明確第一個“裝飾”手法為實寫,第二個“裝飾”虛寫。虛實相生,意味無窮。我讓學生想象第一幅畫面:一輪明月當窗,第二幅窗下的人兒,成了別人夢里的美好念想。再問學生這是一首寫什么題材的詩歌。學生回答是一首情詩。我告訴學生卞之琳先生說《斷章》寫的是一種相對關系的主題,比如時間與空間、人與風景、現實與夢幻都是相對的,同學們把它作為情詩也是一種別致的解讀。
二、 抓住詩歌主要意象,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解讀并授予學生解讀技巧
對于詩歌的解讀,學生會提出一些課堂預設不到的問題。所以課前要收集學生的問題,所謂疑點反饋。將問題進行篩選、整合,形成主問題,這樣師生才能形成開放性的共同研討。在課堂開放式研討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很重要。高中生對現代詩的閱讀力與理解力都有限,對詩歌的解讀容易偏離,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我認為教師不僅要引導,還要懂得引導,引導得有技巧。教師要能抓住解讀關鍵精心設計問題,運用自己的學識經驗教給學生解讀技巧,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在教學卞之琳的《寂寞》時,我抓住詩歌主要意象“蟈蟈”“夜明表”精心設計問題:詩歌主人公童年為什么養“蟈蟈”?長大后為什么買“夜明表”?它們與寂寞主題有什么關系?師生共同展開開放式研討,學生小組討論形成答案:“蟈蟈”陪伴了主人公童年,寂寞的童年;“夜明表”陪伴了主人公的成年,勞累而孤獨的成年。這個主問題貫穿課堂,接著還有兩個小問題:為什么羨慕“墓草做蟈蟈的家園”?“死了三小時夜明表還不曾休止”有什么含義?這樣對詩歌主題的理解逐層深入,直到讀懂寂寞的深刻主題:一個孤兒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悲慘命運,心靈為之撼動。
三、 文本空白填充,作者與讀者共同生成解讀
詩歌文本的空白,與現代詩的特點分不開。語言本身的多義性、暗示性,現代詩運用的隱喻手法,情感的隱曲表達,造成了詩歌文本的想象空間或者留白空間,詩中有意無意沒有言明的部分,是等待讀者去填補意蘊的空白,意在言外也是詩意的留白。在教學曾卓《我遙望》時,詩歌兩節時間跨度好幾十年,童年看中年,中年回頭看童年,這里頭經歷了什么?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來填補。為了理解詩人人生的滄桑感,教學中我讓學生依據人生經歷與想象,寫一段文字填充文本空白,從而理解詩歌深沉的情感主旨。
再說卞之琳的《距離》,我引導學生說,詩歌中的“明月、人、橋、窗”給我們極大想象空間,讓同學們自由地聯系組合,同學們在腦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美妙意境的畫面,我讓他們寫下文字來,這種自由聯想組合就是一種詩歌文本補白。現代詩利用詩歌的多義性暗示性,造成朦朧的意義空間,召喚我們驅動想象、激活思維去補白意蘊。里爾克在詩歌《豹子》里寫道“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圖像浸入”,“一幅圖像”就是一個召喚性的意象,同學們可以調動自己對豹子的感知、對自然界生存法則的知識儲備,驅動想象力進行補白,從而深入理解豹子被壓制的天性與力量。詩歌文本補白形式多樣,可以是對背景、對情境、對人物心理、對敘述細節、對言盡意無窮的結尾的補白等等。
總之,現代詩充滿了暗示、隱喻,詩歌作品留下諸多空白點,等待讀者用經歷、想象、感知、思維去填充。解讀時可以讓學生串接意境,生成一幅幅畫面,調動審美想象與思維能力形成文字表述。文本補白能幫助同學們把握詩歌形象、理解情感主旨。文本空白填充,可以說是一種文本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正如接受主義美學所主張一首詩歌是由讀者與作者共同完成的,通過文本空白填充,作者與讀者共同生成解讀。
四、 知人論世,依然是現代詩解讀的重要方法
詩歌作品的詩人創作經歷背景資料,對理解一首詩的情感主旨是很重要的。詩歌往往是詩人在特定的情感與生活經歷下的有感而作,比如,西方現代詩人波德萊爾創作《信天翁》。1841年秋天,詩人波德萊爾在航途中看到了一只漂泊的信天翁,被海員們捕獵,成了水手們排遣無聊的玩偶,這深深觸動了詩人心靈。詩人當時因出版《惡之花》遭到法庭巨額罰款、眾人的嘲諷,書被查禁,聲名敗裂,落在甲板上的信天翁正是波德萊爾自身的寫照。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反復誦讀,設計問題:從天空被捉到甲板上的信天翁動作和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體會到社會民眾多么無聊,淪落的信天翁多么孤獨與痛苦。然后抓住重點意象“翅膀”,引導學生思考:翅膀有什么象征意義?詩中翅膀在天空可以自由翱翔,到了甲板卻成了累贅步履艱難。翅膀象征著詩人高蹈的理想。詩人從高蹈的理想回到現實不被認可理解,是《信天翁》想要闡述的深刻主旨。只有結合波德萊爾創作經歷、背景資料,學生才能理解詩人的痛苦遭遇與不被理解的孤獨。
了解詩人創作經歷、背景資料即“知人論世”,是現代詩解讀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信天翁》時,我將知人論世環節融入課堂研討中,讓波德萊爾創作經歷、背景資料直接為詩歌主旨探討服務。在課堂延伸環節,我讓學生閱讀海子詩歌《祖國或以夢為馬》(節選),詩人理想與現實社會的矛盾同樣存于海子、李白等詩人的創作中,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師生要想共同完成一節精彩的現代詩文本解讀,教師設置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語言要能調動學生;課堂上的思想交流,教師要能調節氣氛與營造課堂情境;針對不同風格的現代詩要采用適應的教學方法。總之,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每個老師不懈的追求。
作者簡介:姚世英,中一,福建省寧德市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