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體的成長是依靠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避免不了的問題和教學錯誤出現。俗話說“垃圾本身也是寶,它不過就是放的位置比珍寶低很多”“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是正確的必經之路”教學中的錯誤經歷和教學資源都是在師生之間的學習中學生的思想和意識發生了偏差,因此在小學課堂中應對課堂錯誤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誤資源;有效利用
一、 引言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需求和希望是呈上升趨勢的,在學習中發現、探索、討論和解題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而課堂恰好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空間,也給了學生一個自主、發展、創新的好機會。課堂是一個在個體差異不同的情況下組建的團體,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努力地學習,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在學習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為了使學生們的個人思想情操和人生價值觀得到提升和發展,老師應該用適當的方法去幫助那些有困惑的學生,引導他們找出錯誤的根源以及讓他們明白人生的真諦。
二、 錯誤的教學方式
(一) 研究分析表明,學生在心理、身體和環境及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下,犯錯必是不可避免的,換種說法便是犯錯就是上天賜予學生的特權。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對于學生要給予關心與愛護,尤其是那些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要更加的關注,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空間是老師的職責所在,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會大膽的、嘗試性的進入學習狀態。老師應該讓學生持續積極的學習狀態,思維的大幅度活躍,實踐操作能力的高要求,讓學生認為學習中的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
(二) 在課堂上學生會出現錯誤就一般情況來講,第一種是共同的錯誤認識,在教學中只是由一位學生提起,比較有代表性,表示錯誤的常規和典型。這種錯誤性的教學資源在學生的提出改正和師生間的探討過程時,不但對于問題的錯誤能夠快速地找出,且在課下學生的練習中也可以減少犯錯的機率,這對于目前的教學目標來說,無疑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錯誤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錯誤資源。
(三) 除上述描述的錯誤之外,就是學生各自所犯的錯誤。因為每個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理解不同,導致在課堂上的學習中會出現各自不同的錯誤,像這種不同學生所犯的不同錯誤需要老師們逐個地去改正。不同的題目會有不同的錯誤問題,這樣不典型的問題不適合老師在課堂上全面地講解,這樣不但浪費了老師的講課時間,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這種不可行的教學方式不應繼續實行。針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老師應該獨自講解,而且要耐心、細心地進行講解。因此,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應該認真地去聽講,課下應該認真地去練習和復習,以免因個體的錯誤而延誤了整個班級的教學進度。但是,在課堂或者是課下,老師對于學生的問題要給予耐心、完善地指導,在學生對錯誤問題的各自理解后,對錯誤的地方要仔細地講解,不應該過于煩躁和暴躁,學生的目的是學習知識,老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老師在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利用錯誤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有效利用
(一) 引起興趣
錯誤本就是具備特殊教學意義的自身學習活動的學習教材。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還能引起學生對于知識強烈的求知欲。比如在關于工程的數學題中“一段路長30千米,A隊需要10天完成,B隊需要15天完成,兩隊一起可以幾天完成?”先讓學生們根據普通的解題思路導出公式:30/(30/10+30/15)=6(天),并且講出計算的過程和推理。然后用舉一反三的例子提問學生“如果長60千米的路段,A隊需要10天完成,B隊需要15天完成,兩隊一起完成一共需要幾天呢?”學生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推算回答“12天。”這時老師耐心地提示學生們自行在本子上進行計算,就會發現雖然路程擴大了一倍,但是需要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學生們都會帶著疑惑將注意力集中到算術中,老師再按照原來的規律對路程進行倍數的適當擴大或減少“在路程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的基礎下,又分別是多少天完工呢?”學生們在進行全部的計算后就發現答案全都是6,那么問題就出現了,為什么路程在變,而時間卻總是不變。或許是工程總量和工作的時間長短沒有關系。怎樣用具體的工作總長度算出工作的時間。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在學生的腦海中,這種“錯誤”讓學生們對數學工程類的題目產生疑惑或者產生興趣,主動地進入學習和探索中,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對新的課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 培養創新
在教學時要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和引導,要激勵學生敢于創造,敢于用不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比如在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學習中,課件中故意將“25+6=”的答案寫成“19”,讓學生們發散思維找出問題的錯誤并且將正確的解決方法和答案講出來。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并解決錯誤,自主地對學習進行探究和解算,從多方位、全面地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發現并解決。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對于已經出錯的問題按照將錯就錯的解決方式去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三) 填充人格
學生在心理、生理和環境各種客觀條件的因素影響下,犯錯是不可少的。老師應該本著一顆以人為本、為學生全面服務的心態對待學生,對待教學。對犯錯的學生用一顆尊重和包容的心去溫暖學生,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的美好,教學的溫馨,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在這種沒有壓力和黑暗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會精神十足、活力四射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種放松的情況下,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是飽滿的,實踐操作的能力是最強的。如果對于犯錯的學生老師嚴重批評和責罵,試問學生如何充滿信心地去學習,害怕做錯題被老師批評而不敢去實踐,這樣怎樣才能成就一個敢于創新的綜合性學習好的學生。endprint
三、 方法策略
(一) 找出錯誤
“錯誤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的問題,而作為老師這些錯誤不好好利用到教學中,教學質量是永遠不會提高的。”在日常的教學中,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應該及時地解決和改正,學生犯錯誤是因為老師在某個知識點上講解的不到位。老師應該抓住問題出現的原因對于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再一次進行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在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時,老師指導性的對學生進行題目的理解和計算,迎刃而解各種教學中的錯誤,不斷地磨煉自我,使學生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自信。
(二) 將錯就錯
利用將錯就錯的解決方式去進行數學教學,這樣一來讓學生們感覺不僅只是他們會犯錯原來老師也是會犯錯的,這樣在學生自身的心理作用下就能好好地學習。比如在學習《比例尺》時,選擇題目“一塊長方形的地段,按照1∶500的比例畫出草圖,用尺子量是長4厘米,寬2厘米,計算這塊地段的實際面積。”學生算出了兩種答案:4×500=2000(厘米)=20(米),2×500=1000(厘米)=10(米),20×10=200(平方米);4×2×500=4000(平方厘米)。通過學生、老師討論后,發現第二種計算方式是錯誤的,題目中的比例與實際相比的是距離的比,并不是實際面積的比。經過仔細計算,題目中和實際中的面積比是1∶250000,也就是題目中比例的平方,因為老師的指導,學生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也是讓學生在錯誤中體會到數學的神奇之處。
(三) 改正錯誤
在老師進行規律性教學時,不能因為簡單的規律而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否認,這很容易對學生造成心理打擊。要適當地聽從學生的講解,從中對學生的錯誤題解進行糾正。“錯誤”本就是常犯的,多一次評價就會多一個充滿自信的學生。
四、 結束語
“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從錯誤中檢討自己,即可在未來享受成功的喜悅。”錯誤是成功的必經路,對于學生而言錯誤便是提高成績的有效方法。在課堂上,若是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的進行糾正,學生的課堂錯誤必不可少,老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對錯誤的問題進行探索和改正,要擅長通過物體的現象去看本質,及時地對學生犯下的錯誤進行指導和改正,讓學生們在錯誤中獲得靈感,從而達到教學的高質量。這就要求老師耐心、完整地對學生的疑問和錯誤進行旁聽,不能隨便打斷學生的思緒,這樣給學生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在錯誤中調整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們自我感覺并不是那么差。
參考文獻:
[1]鄧艷.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速讀旬刊,2016(9).
[2]向化.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速讀旬刊,2016(6).
[3]黃德波.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速讀旬刊,2016(8).
[4]周海兵.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11).
作者簡介:
葉世清,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