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對于教師教學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推進生活化教學中需要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使教師在進行該方法的研究時更加具有方向性,然后進行其實施過程的策略研究,通過該方法的推進,使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更加具有主動性,在一定意義上,也促進了教育業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效果
一、 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心重、空間思維能力不足的特性,然而,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概念學習比較常見,對于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其教學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我們提出了生活化教學,將課堂內容在生活中進行體現,使課堂內容得到一定的具體化,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氛圍更加融洽,使課堂效果可以進一步滿足教育需求。
二、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問題
(一) 課堂單一、無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較為單一,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比較無趣。教師利用傳統的方法展開教學,簡單傳授解題方法,不注重學生的理解,使學生不能對其解題思路進行理解,從而難以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不能進行舉一反三。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教學時,部分老師只是進行簡單的公式教學,不能使學生認識到其與三角形、矩形之間的聯系,對于平行四邊形很難形成自己的認識,在進行解題時,只能進行簡單的公式套入,使其創新能力得到禁錮,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學生的興趣降低,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二) 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我國傳統教育中,一直是以教師作為課堂主體開展教學,學生只是作為知識的接受者接受教師的灌輸,不能形成自己的認識,課堂氛圍嚴肅、無趣,學生很難提出自己的認識,對于不了解的內容也不敢提出疑問,教師無法接收到學生的需求,很難進行針對性教學。例如在進行小數乘法的教學時,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對于知識點的認識也不相同,如果教師只是進行簡單的教學,不能與學生進行互動,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具體的了解,在進行教育時,不能實現教學難度與學生接受能力的對等,導致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很難進行自主學習。
三、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
(一) 設立情境
在小學的教育中,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對于部分的概念很難進行具象的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具體的情景,使學生可以在具體事物中認識到所學概念。例如在進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學生對于小數缺乏認識,教師可以首先進行小數、整數以及分數的分類,“同學們,老師今天遇到了很多的數字,我們來進行一下分類:0、8、0.5、0.06、7、0.6、0.08。”使學生對于小數的認識更加具體,使其明確認識到分數與小數之間的關系以及區別,然后才能進行之后的課堂延伸。
通過情景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對于抽象的內容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使其認識到在生活中數學的存在,從而進一步增強其學習興趣,使之后的教學也更加順利。
(二) 引導其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新世紀教學提出的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使課堂氛圍更加融洽,使其教學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生活化教學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僅要求其專業知識不斷增強,也要求其具有更多的課外知識,可以隨時進行課堂的拓展。例如,在進行距離的教學時,需要讓學生認識到最短距離的存在,教師可以在黑板上設置出兩個點,首先提出問題“我們需要從A點去到B點,我們應該怎樣走能夠節省時間?”,然后讓同學們展開討論,隨后利用細線對同學們設計出的各種方案進行驗證,使其對于所學內容的認識更加具體。利用該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增強,使其發散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使其對于課堂內容的興趣更高,從而實現自主學習。
(三) 利用實驗法教學
實驗法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同學們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對于所學內容的認識進一步具象化,使其學習更加具有主動性,在一定的意義上,也使課堂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進行三視圖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的小方塊,使學生根據三視圖構建出模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不同的角度看到圖形的不同,結合三種視圖,對自己建立的模型進行調整。利用實驗法展開教學,可以使學生觸摸到課堂的知識,真切地感受到知識的價值所在,對于概念的理解也更加的具體,使課堂效果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也是使學生學會合作的手段,通過實驗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團結的價值,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課堂氛圍的和諧化發展。
(四) 啟發式教學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啟發式教學是根據其提出的新的教學手段,通過啟發式教學,教師對課堂知識進行抽絲剝繭,引導同學不斷深入。例如在進行統計圖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將同學們的身高進行統計,然后利用合適的方法使所得數據表現出更加明顯的特征”。讓學生自己發掘出條形統計圖在數據統計中的價值,然后再展開教學,使其對課堂的認識進一步具體。通過啟發式教學,在一定意義上,使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學會掌握主動權,將課堂交給學生,實現“以人為本”,通常情況下,在進行課堂教學前,利用一些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將其注意力引入到課堂之上,使其在進行課堂學習時,可以更加專注,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幫助其將課堂所學內容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四、 結束語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對于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教學,使課堂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在一定意義上,也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能夠將課堂內容在生活中進行應用,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林玉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3):59-61.
[2]羅昌進.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6,(46):216.
[3]杜長敏.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8):141.
[4]王玉寶.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5,(16):117.
作者簡介:
楊寶友,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潮洛窩鄉羅卜窩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