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問題導學法引進初中數學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理解能力的提升,且當學生在分析并解決問題過程中,還將有助于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技巧,從而確保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務必對問題導學法于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給予足夠重視?;诖?,本文通過具體分析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讓學生能夠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學生更好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初中數學;導入
所謂問題導學,即教師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并設置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達到解決問題這一目的的教學方式。對問題導學法而言,導學僅是教學重點,問題才是關鍵,唯有始終堅持將立足點放到解決問題上,方可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效率,繼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針對性地導入問題
所謂的問題導入教學,其實質為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環節,由于該環節不僅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意識教學效果凸顯的重要部分,因而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務必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從而在問題導入階段,注重體現問題的針對性。
簡言之,即教師所提問題應與當堂課的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且同時需基于學生當前的數學基礎以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切勿盲目引進一些極為“高深”的問題,以免讓學生感到困惑,這樣反而無法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還應同時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唯有始終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到問題的重難點上,方能因學生的重視,進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例如,當進行“圖形平移”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便應圍繞該內容的基礎知識點進行啟發式的提問,以引發學生思考。如此方能通過提問鞏固學生對該部分教學內容的掌握,并能更深入地掌握該內容的相關概念及其需要的條件,從而確保良好的學習效率與效果。
二、 設計符合實際的教學問題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際并重的課程,因而針對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師不僅要始終堅持理論知識的融入,且同時需積極組織學生由實踐中展開探索。而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數學知識的理論性,方可切實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
例如,當進行“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可首先讓學生自主動手進行教學內容的相關操作,如讓學生將事先準備的紙張對折,以根據對折后紙中間產生的印記與對比對折后的兩邊圖像,若印記兩邊圖形無法完全重疊則證明該圖形并非軸對稱圖形,隨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何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此時的學生,通過與同學以及教師的共同交流,已能逐漸體會到教學內容的真實性,進而有利于深化自身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并促進自身理解能力的發展。
三、 準確把握課堂提問
問題導學法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關鍵便在于處理好提問教學環節。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提問教學環節,若能一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務必結合多種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當進行“一次函數圖像”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可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像,然后引導學生對圖像進行觀察與分析,最后再結合圖像分析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又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亦能采取游戲的方式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探究,將問題與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思考問題,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且同時能起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與數學素養的作用。
四、 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
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均應致力于一個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采取問題導學法亦是如此,唯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態,方可加快其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而相應地也將節省教師的教學時間,使教師能有更多時間展開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如此既能保證課堂教學效率,又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對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培養學生對數學教學的情感,進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科學素養。
例如,當進行“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的相關內容教學時,為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記憶,教師可結合多媒體技術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在該情境中為學生播放不同的圖形,以引導學生對圖形的形狀及特征展開觀察,之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對進一步看清圖形之間的區別,從而在深化學生對該知識點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
總之,問題導學法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際運用需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并于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該方法加以研究與運用,如此方能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以及解題的水平,進而確保高效的教學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朱琴.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應用[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2):203-204.
[2]柴影.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271-272.
作者簡介:朱江,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第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