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千家詩》是中國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國學啟蒙讀物,所選作品大多堪稱古詩中的經典,體現了中國古詩的格律美、意境美,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現實,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日益加快,人們愈來愈認識到集成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千家詩》正是一種適宜當下兒童學習的好教材。如何把它作為傳統文化經典來啟蒙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我探索把《千家詩》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千家詩》;啟蒙教學;文化素養
《千家詩》主要收錄唐宋兩代著名詩人的古詩名作200余首。分為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四個方面。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從五言絕句入手教學,自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從每天的語文課中抽出15—20分鐘的時間教學《千家詩》,利用兩個學年的時間完成教學。教學的目標定位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具體流程為:教師在黑板上抄寫→學生看黑板將詩抄寫在專用的抄詩本上→師生互動解讀詩意→誦讀背誦。
教師在黑板上抄寫古詩,再讓學生看著抄寫,是學生學習《千家詩》的第一步,目的有三個:一是給學生初步的認識;二是便于學生學習和復習;三是跟著老師練字。所以,我寫得工工整整,學生也抄得工工整整。也許這是受到了我小時候語文老師啟蒙的緣故。我總是難以忘記小學和初中的老師寫在黑板上的那漂亮的粉筆字。我也曾經嘗試做成PPT,但是,總覺得少了一些“古”韻,索性一抄到底,再也不變。
師生互動解讀詩意,是教學《千家詩》的重點環節。我不太認可教學國學的“反芻說”。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想怎么裝就怎么裝。何況古詩本身就是難懂的,如果缺少了有趣的互動和解讀,一味強調背誦,學生勢必失去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將古詩中的文化內涵丟失大半。所以,師生互動解讀詩意是非常必要的。所謂互動就是要避免教師一言堂,強調互相切磋,共同思考。解讀時要根據詩的內容采取講故事、看圖片、觀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例如,學習《烏衣巷》,就讓學生看看我去南京時拍攝的烏衣巷的照片,聽聽科舉考試的故事;解讀李白寫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講講楊貴妃的故事;解讀賀知章寫的“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我順手掏出一張百元大鈔惹得學生一片笑聲,接著講一講“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故事……互動解讀,我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我們曾為《詠華清宮》中兩個“入”字是否重復進行討論,也對“云想衣裳花想容”中“想”字應該解釋為“想”還是“好像”而查閱多種《千家詩》版本,更對一些詩中所寫的封建價值觀進行過質疑和批判??傊?,要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了解詩的背景,體味詩的意蘊,感悟詩的情感,理解詩的精髓,《千家詩》的文化價值才能得以更好地發揮。
在對詩句有了一番理解和玩味之后,誦讀和背誦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學生往往經過幾遍誦讀就能背誦于心了。在這個環節上,學生幾乎沒有花費多少時間。我甚至有疑問,那么短暫的時間,全體學生是如何將詩背過的呢?也許是興趣使然,也許是學的多了,背的多了,自然而然地摸著門道了吧。
當然,還有一些輔助措施。每學完10首詩,我們就要進行一次檢查,凡能熟練背誦的,就發給一張我自制的證書。證書用紅色A4紙打印,上面寫道“××同學在《千家詩》第×階段學習中,表現出色。特發此證,以資鼓勵?!边@張紙起了不小的激勵作用,也營造了學習《千家詩》的氛圍。我覺得,氛圍是很重要的,營造氛圍是很管用的。
我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大膽引用古詩句,每當發現哪一個學生的作文中引用了古詩句,都要表揚一番。時間一長,學生們的作文中就會時不時冒出一句詩來。有一次,一學生在習作中寫道:“媽媽看著我,我看著媽媽,我們深情的對視使我想起一句詩‘相看兩不厭,只有好媽媽?!倍嗝辞擅畹慕栌茫≈劣凇按喝占褮舛唷薄按缧难圆槐M”“何處秋風至”“日暮秋風起”“春宵一刻值千金”“萬紫千紅總是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詩句早已被同學們多次運用到作文中去了。最值得一提的是班里一名叫張家寧的學生竟然開始寫詩:“……幾樹櫻花笑晚春?!币粋€“幾”字加一個“笑”字將晚春櫻花的嬌艷、孤傲寫得淋漓盡致。
學生背詩的數量逐漸增多了,我就帶領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歸類。什么四時感興、詠物言志、山林隱逸、送別唱和、思鄉懷人、羈旅行役、吊古傷今、宮廷宴樂等等,學生竟然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學習高瞻的《上高侍郎》時,回過頭讀一讀夏竦的《廷試》,同樣是寫科舉,一個是躊躇滿志、春風得意,一個是名落孫山,準備東山再起。學習蘇軾的《海棠》,就回過頭來讀一讀丘為的《左掖梨花》,詩人遣詞造句之精妙,想象力之豐富無不使學生嘆為觀止,深感古詩詞之美妙。這種歸類與比較,既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減輕學習負擔,我從不測試默寫。除了背誦是必須檢查的項目,再無其他要求。兩個學期過去了,學生背詩的數量已經向百首靠近。我愈發感受到《千家詩》的魅力所在,感受到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要想把這種博大精深的魅力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需讓他們在古風詩韻中熏染,更需我們的引領和指導。
作者簡介:
烏雪芹,山東省茌平縣振興街道辦事處棗鄉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