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的手工活動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活動。本文主要是結合筆者身邊的教育案例,來談談如何才能激發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同時也提出了有效開展手工活動的一些策略,只要教師能改變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策略、改進教育技能,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在手工活動中解放雙手,創造“新世界”。
關鍵詞:手工活動;興趣;指導策略
幼兒園的手工活動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運用雙手或使用簡單工具,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各種藝術造型的活動。手工活動是激發幼兒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讓孩子們能在活動中動手又動腦。針對幼兒園手工教育活動的策略,筆者結合身邊的教育經驗,進行了一些總結。
一、 創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只有對手工活動感興趣,他們才會想學、肯學、要學。那怎樣才能激發幼兒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呢?環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為了培養孩子們對手工活動的興趣,教師應該注重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手工活動環境。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
(一) 物質環境
為了讓幼兒感受各種手工作品的美與趣,筆者收集了一部分環保繪畫作品和手工作品,將這些作品打印下來并進行手工裝飾,貼在班級的各區角及主題墻上,當然筆者還會根據教育主題的開展,將幼兒的手工作品布置在教室的美工區中。教室里呈現了美的作品,幼兒自然就有美的享受,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衍生出來了。
(二) 精神環境
幼兒園的孩子雖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在進行手工活動時,教師應該尊重孩子。在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當孩子有創新的想法迸發,教師就應該保護孩子的創新想法,鼓勵幼兒自主創新,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二、 聯系生活、循序漸進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孩子只有在動手中才能獲得成功,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他們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滿足。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會在實踐中得到增強。當孩子對手工活動已經產生興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及時地讓他們學習一些制作手工的基本技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要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一) 巧用游戲,掌握技能
制作手工作品之前,教師必須先讓孩子們掌握手工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撕、折、剪、貼等各種技能技巧,引導幼兒從簡單的方法學起,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組織游戲化的方式開展活動。比如為了讓小班的孩子練習撕的技巧,筆者設計開展了一次“撕面條”的手工活動,筆者身穿白大褂,頭戴廚師帽,孩子們一看到筆者這身打扮,一個個就目不轉睛地盯著筆者,待孩子們猜出筆者是廚師,筆者就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繼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接下來筆者就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撕的方法,當一部分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撕出長條時,他們開心極了,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憂,有的孩子卻還在為桌子上一堆撕得粉碎的小紙片而傷心流淚。這時候筆者就把撕面條的方法編成一首兒歌,幫助失敗的幼兒掌握撕長條的方法,鼓勵成功的孩子撕出細細長長的面條,慢慢地,隨著撕這一基本技能的慢慢掌握,筆者發現孩子們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大大得到了提高。
(二) 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孩子亦是如此。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每個孩子對于手工活動的技巧掌握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師在制訂手工活動計劃的時候,就必須要根據幼兒發展特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更重要的是要因人而異地提出要求。通常情況下,筆者先是等到孩子們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手工的基本方法后,再引導、鼓勵孩子制作簡單的紙貼畫。
(三) 拓寬思路,大膽創新
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驚人的!當孩子們掌握了一些技能以后,通過老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他們就能制作出“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去啟發和引導呢?首先教師可以給孩子們確定一個主題,突出重點學習的技能,孩子們初步掌握了新的技能以后,教師就可以放手,大膽地讓幼兒自己去設計作品的畫面,豐富作品的內容。如在小班手工活動《桃花開了》中,筆者的教學要點是要讓孩子們掌握撕圓形的技能,并能根據桃花的基本特征,在桃樹的樹干上拼出一朵朵桃花。一開始教師準備的是單一地粉色的彩紙,讓孩子們自己練習撕貼圓形,待孩子們都掌握了撕圓的技能后,筆者就給孩子們增添了其他的操作材料,例如皺紋紙、瓦楞紙等,桃樹的形象也都各不相同,這下孩子們更興奮了,紛紛挑選自己喜歡的材料,發揮想象,在桃樹上自由的拼貼制作桃花,有的孩子用皺紋紙團一團的方法,做桃花的花瓣,有的貼五瓣花,有的只貼一個花瓣,筆者問:這里你為什么只貼一個花瓣呀?孩子抬起頭笑瞇瞇地回答說:“因為這個桃花還沒有開出來,這只是一個花苞。”可見這個孩子的觀察能力也是非常強的。這個活動從一開始孩子們都是單一地用粉色彩紙做桃花的作品,到后來的皺紋紙、瓦楞紙等豐富多彩的桃花作品,可見只要給孩子們充分的材料的充分時間,他們就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制作出豐富多彩的手工作品。
三、 分享交流,感受快樂
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眼睛仔細去觀察,用雙手認真去制作,不論最后的作品如何,教師都應該讓孩子們學會分享。分享和交流是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次手工活動是做一串紅,能力強的孩子先撕出大小長短差不多的紅色皺紋紙,接著兩手各拿著皺紋紙一端,一前一后擰一下,擰完以后就將一串紅貼到紙上,而且間隔都差不多,作品看起來整潔又美觀。可是有幾個能力較弱的孩子,卻將皺紋紙撕得長長短短的,也不會擰,最后索性就團一團直接貼到了紙上。到了最后的作品展示環節,有幾個不會擰一串紅的小朋友,整個趴在自己的作品上,不給其他的小朋友看,更不要說拿到黑板前展示了。這時候教師就要及時地關注到這幾個小朋友,發現他們的長處,鼓勵他們在集體面前大膽地介紹自己的作品,讓他們也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教師要善于觀察,積極思考,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從易到難,因材施教,合理地計劃和組織手工活動的內容。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法積極地去激發幼兒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解放自己的雙手,在手工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由、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創造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新世界”。
作者簡介:
沈雯,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