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以《再別康橋》為例,深入探討了四味讀法在鑒賞詩歌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為語文教師和學生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四味讀法;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 整體感知詩歌,把握詩人的情感;
2. 學習從意象、意境、語言、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能力目標:1. 指導學生誦讀,提高朗誦水平;
2. 培養學生想象、思維、表達、交流能力和鑒賞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感受藝術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 把握詩人的情感;
2. 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3. 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法與學法]
教學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去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詩人的情感,體味詩歌的美。
教法:誦讀鑒賞法、討論點撥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七分讀,三分講”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方法。我在詩歌教學中就很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品味作品深刻的意蘊,使學生心靈受到震動,情感得到熏陶,審美能力得到培養。
《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讀。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聽讀—說讀—品讀—美讀,稱為“四味讀法”,讓學生在讀中去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詩人的情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先是播放背景音樂,教師深情地背誦《再別康橋》,將學生引入優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用檢查預習的方式了解作者,然后進入新授環節。
一、 聽讀——整體感知,把握詩人的情感
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最簡便、最容易、最直接的就是朗讀。通過反復朗讀,不僅能使學生很好地把握其優美的意境、語言,而且還能體會到作者的豐富情感。
先聽錄音范讀,朗讀者優美的語調將學生帶入詩的境界,受到美的感染,使學生進入了審美狀態。然后讓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通過反復朗讀,從整體上感知詩歌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使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產生共鳴。
二、 說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是通過意象來創造意境的,要領悟詩意就得借助想象和聯想來感受和探究其意象的真實內涵和意境的整體氛圍。借助想象,能將學生帶進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感受詩意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維能力。
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首先請一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然后請學生任選一節用散文語言簡單地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畫面。這樣就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康河風光里,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激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想象力不斷增強。接下來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要求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并說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對康橋的無限喜愛和深深依戀之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師:請找出詩中色彩絢麗的詞語。
生:云彩、金柳、夕陽、艷影、青荇、彩虹。
師:這些詞語使畫面具有什么特點?
生:意境優美、色彩絢麗。
師:請找出詩中描寫意象的大量動詞。
生:蕩漾、招搖、揉碎、漫溯。
師:這些詞語使畫面具有什么特點?
生:生動且富有動感。
最后,教師總結意境美:色彩絢麗、富有流動美。
三、 品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和結構美
朗讀教學是品味作品、欣賞詞句的藝術,是調動情感、撥動心弦的藝術。
教師先布置討論的問題:1. 詩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在押韻方面有什么特點?2. 詩歌在結構上有什么特色?然后將學生分成兩大塊,分別品味語言美和結構美,每一塊以前、后、左、右四人小組的形式討論,鼓勵學生自己去品味,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加以補充、歸納。
語言美:生動、形象、富有音樂美(押韻、節奏感強)。
結構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通過品讀,讓學生感悟語言之神妙,感受詩歌的結構美。讓學生在品的過程中,享受審美樂趣,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四、 美讀——感悟語言之神妙,培養語感
根據文章的內在要求,準確把握停頓、重音、語速、語調,把文章朗聲誦讀出來。通過這樣的美讀,讓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蘊、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
要使學生的朗讀達到“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其中教師對朗讀的指導就起著“引路人”的作用。
我先對朗讀作適當的指導:
第二節、第三節中,要讀出作者對康橋無限喜愛和深深依戀的情感。
第五節,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因此要讀得比較歡快甚至高亢激昂。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心中依戀不舍,萬分惆悵。因此,第六節要讀得緩慢而深沉。
接下來請學生任選一節,用自己認為最美的語調去朗讀,讀完后,由學生點評。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搶著讀,個個聲音洪亮,點評也很積極、到位,氣氛非常活躍。
最后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全詩。
同學們朗讀著,在朗讀中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體味了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聽著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我深深感受到了“四味讀法”的重要作用及其魅力。
[教學反思]
我設計這堂課,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聽讀—說讀—品讀—美讀四環節,學會賞析詩歌,培養審美情趣,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寫作能力,使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作者簡介:
王丹鳳,湖北省常德市,湖南常德財經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