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巖曉
【摘 要】眾所周知,小學生在畢業前夕,都要經過一段緊張的總復習生活,這段經歷將直接影響著他們以后的繼續學習和發展,特別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及與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小學數學;畢業復習;高效
眾所周知,小學生在畢業前夕,都要經過一段緊張的總復習生活,這段經歷將直接影響著他們以后的繼續學習和發展,特別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及與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著實令人關注!作為數學老師,我一直在思考:當孩子們畢業后,在小學的數學方面應該取得什么樣的收獲?是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對知識索取的無奈?還是對現行考試的漠然?還是......不!全面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策略和能力,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追求才是他們再次騰飛的雙翼!再次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那么,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總復習課的現狀又到底如何呢?
反思:1、復習的目的和意義在復習中好落實嗎?
2、在平時的單元教學結束后,認真組織學生復習過嗎?
3、對于每單元后的“整理與復習”,是如何處理的?
一、有效組織復習的原則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總復習課中,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更為重要,小學數學總復習的特點是面廣量大,內容繁多、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新教材編排本身固有的編排特點,諸如“淡化概念,重視能力;安排課時少,層次坡度大;知識起點低,要求高”,容易產生教學現象中的“駝峰現象”——兩極嚴重分化現象(雪困生和學優生)等等一系列后果。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能有效引導學生復習,就能使我們的復習課更有針對性、時效性、更貼近學生實際,給新課標教材的小學結尾部分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實際的復習教學中,組織學生復習應立足于以下幾個原則:
1、總原則:宏觀著眼、微觀著點;培優固本,發展能力;
2、分原則:
(1)復習過程應有時效性。復習內容的繁雜和教學時間的有限,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既要追求“縱向有高度”,又要追求“橫向有密度”,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要有舉一反三、觸舉旁通的教學意識。
(2)復習內容應有目標性。在引導學生整理復習時,應著眼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原則,圍繞“知識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認知規律,開發學生的再認識潛力和創新應用意識。
(3)復習對象應有差異性。新課標則要求我們的教學要能保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展,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面向全體、關注全體,更要關注差生,把“掃盲”、“扶貧”意識做為我們的復習教學中的常規“底線”。
(4)復習評價講究激勵性:激勵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形式為:口頭激勵,張貼成果,學法起名,委任復習小組長等。
反思:1、除以上各原則外,總復習時還應考慮哪些因素?
2、在總復習中,最有效的激勵、表揚方式都有哪些樣式?
3、短短40分鐘,如何落實以上原則指導教學?
二、組織學生復習的具體流程
在傳統復習課的基礎上,我們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再試驗,認為應在以下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組織,即:課前組織、課堂組織、課后組織,其三者既各自獨立,又有機聯系,渾然一體;既循環往復,有前后呼應。
課前組織復習:
(1)教師方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受課堂教學時間限制,總復習中的課前準備對老師要求更高,縱觀新教材中總復習的編排內容,給點不給面地呈現形式比比皆是,好多章節只是一些習題列舉式編排,簡直是在挑戰一線教師智商!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既要有“指揮官”的指揮意識,又要當好前線的“偵察員”,深入“前線”,充分挖掘教材“隱藏”的編排意圖,準備和熟悉相關復習內容,提前設計復習流程。內容包括:
①學生情況的了解:“知彼知已,方能百戰不殆。”學生有差異性,再加上不同學生在不同時期、對不同教學內容的學習也有差異性,應對本班學生應進行實際全方位了解,便于設計復習內容。我們的復習宗旨是“起點雖然不一,終點力促發展”。
②復習內容的整理:應對小學教學內容進行詳細整理,對內容的側重點,習題的設計,課時的劃分均應系統考慮,必要時應搜集小學段數學所有教材,甚至中學,特別是初一教材,對個別新增加的知識進行重新“洗腦和定位”,避免教師與學生對于某知識點認識的不統一現象出現。如有關“負數的認識”、“平移與旋轉”、“正反比例中的圖象函數意識”、個別章節滲透的簡單奧數如“找規律”、“雞圖同籠”、“排列組合”、“濃度問題”知識等等,搞清知識前后之間的縱橫聯系。
③選取趣味性素材:為解決傳統復習中師生的“認知疲勞”現象,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身邊實際生活,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盡量選取現實的、有趣味的、離他們很近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既能在情境中理解數的大小,又對其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在“空間與圖形”部分,可以結合教師自身裝修房子,讓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幫助老師解決實際問題(設計布局、圖形的周長面積、估算方法、地磚的選擇、裝修費用預算等)進行一題多解,發展其綜合實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必要時,可用手中的照相機(攝相機)拍攝身邊所需素材,配上輕松音樂,避免復習課中的枯燥性和無味性,只有教師進行充分準備,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地、游刃有余地進行講授。
④靈活設計復習模式: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依據經驗及提升,我們所采取的復習模式為:回憶舊知、自主整理、交流反饋、鞏固應用、總結提升。
(2)學生方面:
①加強復習態度的引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從家長期望,名人傳記,社會競爭、身邊成功人士等角度,甚至結合自身成長(成材)經歷進行提前動員,必要時可與班主任協調召開相關主題班隊會,進行“戰前思想總動員”。
②整合知識能力的指導:生活中,“衣柜里的衣服不能亂放,用時找不到”,“寫作文要列提綱”等生活和學習現象則說明我們在復習中應有常用的自主整合知識能力,作為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現狀,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大膽放手,但同時又不能高估學生,該環節應包括以下內容。
●整理方式與途徑:課前有效整理,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教師應專門擠出時間給學生講授“括號圖、集合圖、樹形圖、列表格”等常見圖表特點及整理的基本方法,學生的先期整理應放在課前,回憶并搜集相關復習內容,途徑可以通地查閱舊教材、舊作業本、網絡、專業書籍、“錯題集”(注:經驗證明,錯題的功效在總復習教學中很重要!),請教家長等形式。當然,寫反思,編習題或章節微型測驗題也行,提問題互相尋答等文字形式也可。有效的經歷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態度。例如:就教材中P42“在小學階段你在哪些地方用到過0,說一說你對0的認識”可以讓學生提前整理。
●呈現方式與途徑:
①專用復習本,摘記重要的知識點便與識記和背誦;
②摘抄課內外資料辦小報(定期)、進行展示和評比;
③利用U盤,下載網絡資料,課堂演示。
④必要時,公布教師個人郵箱,拓寬課堂外延,便于教學反饋和師生交流。
●整理要求,努力做到“三到”和“三好”:說到——安排好;做到——整理好;看到——成果好,安排再好,不落實,一切為零。
盡管我做了很多努力,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探索,要在總復習方面取得非常滿意的理想效果,還需要繼續努力,這樣數學復習階段的課堂才會生機盎然,煥發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