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強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工具學科,必須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從學生關注的熱點、學科整合需求等方面選擇符合學生內在需要的需求任務主題。分層設計需求任務,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建構,將新知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并及時反饋和評價學生完成需求任務的情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建設高效課堂為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建構主義;任務驅動;需求驅動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還處于不斷探索階段,較普通采用的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組織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學生學習的內需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需求驅動教學法”研究。讓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任務驅動”教學,變成以學生內需為主導的“需求驅動”教學。在教學中,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分析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教學目標與學生內在需求緊密聯系,在此基礎上,設計符合學生內在需求的教學任務。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強烈的內在需求驅動下,自主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嘗試不斷挖掘學生的內在需求,以此驅動學生的探索與實踐,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任務驅動下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教學信息加工的主動參與者、實踐操作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的角色則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課堂主動建構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以需促學”。同時通過學生主動建構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以學促需”。
建構主義認為建立“認知結構是一個永恒的構造過程,主體(學生)是結構之間建立聯系的中心,導致形成結構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而學生知識的同化必須以學生的內在需求為基礎,這正是需求驅動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主要區別。以下就我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需求驅動教學的具體做法與啟示,與同行共同探討。
以下就我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需求驅動教學的具體做法與啟示,與同行共同探討。
一、 分析需求,設計任務
需求驅動要求將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通過一項或幾項與學生需求緊密相聯系的具體教學任務來實現。因此,要設計一個好的任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各方面需求和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由“小任務”到“大任務”,精心構思。所設計的任務不但是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還能承載課程的教學目標,并符合學科教學理念,可以真正實現“需求驅動”式的教學。因此,如何設計需求任務,是需求驅動教學法成敗的關鍵。根據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年齡特點,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選題:
1. 從學習和生活應用中選題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币源俗鳛樾畔⒓夹g學科的基本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從學生生活實際需求出發,分析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需求,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體會信息技術的強大魅力。如:在網絡應用教學中,模擬平時搜索資料的需要,設計一個“查找你最喜歡的名人資料”的學習任務,將這一任務細分為“搜索資料、復制資料、編輯和保存資料”等多個子任務,該學習任務既包含“搜索引擎、搜索關鍵詞”等新知識,又包含“復制、粘貼、文本編輯、文檔保存”等舊知識的復習。
2. 從學生關注的熱點選題
與學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關注點。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其興趣愛好和關注的熱點與成人有所不同,教師在設計需要任務時,要從學生關注的熱點出發來選題,這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課堂任務設計時,采用“跑男”的節目方式,將教學任務設計成一張張任務卡,并存放在教室內的不同位置或是磁盤上的不同文件夾,教師通過設計提示語,要求學生從提示語中找到任務卡,并逐步完成各個子任務。學生往往可以從中體驗到如親歷“跑男”節目一樣的狀態。
3. 從學科整合需求選題
《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試行)》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痹诮虒W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同學段其他學科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習效率,引導學生培養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與人交流與互動。
二、 分層設計,呈現任務
建構主義認為,自我管理學習任務并合理安排任務進度,是一種高度認知復雜性的過程,在學習中可能讓學生感到不知所措。在精心設計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采用合適的任務呈現方式。設計任務要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一定的“腳手架”。讓學生在教師幫助下逐步深入拆減學習任務,將任務分解成多個易于完成并循序漸進的子任務,學生通過教師引導,逐步完成各個子任務,最終達到完全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
三、 主動建構,完成任務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模式認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由引導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上,通過活動,建設已有知識與新知之間的聯系,形成系統。并且這個系統保持一種開放的狀態,可進一步加工或重組。學習是學生本身的事,學生只有激活現存的認知結構,或者通過構建新的結構來接受新知識。教師的任務是構建學習環境,讓學生們在一起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師生雙向交流,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更多投入。如在教學中采用學生先提問題,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問題,教師通過網絡轉播學生操作過程,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通過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合作學習和主動建構。在學習中一定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空間,教師不必急于指導。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操作,嘗試不同的方法,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我滿足,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終身學習的素養。
四、 歸納總結,形成系統
采用需求驅動教學法,是將教學目標這個“大任務”,細化成一個個“小任務”來完成的,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按照自己的建構過程,形成新知,在這過程,容易使知識點顯得零碎,個別教學知識點疏漏。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適時歸納總結,使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和操作有疏漏的同學能及時完善建構過程,形成知識系統。
五、 展示評價,形成需求
評價的目的是起了反饋和強化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將單純的學習熱情升華為對知識理性的渴求,主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知識學習、科學探究活動乃至終生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評價要注意及時,能當堂完成的不拖到下一堂,評價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不可拔高要求。同時要注意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評價。評價要注意知識的擴展,鼓勵創新。
高效的學習首先必須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的學習必須是在滿足學生內在需求的基礎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需求驅動”教學是實現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