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命題是小學作文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它關系到小學作文教學研究中的諸多命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注重人的發(fā)展,個性的發(fā)展。作文命題教學是以實施生活點和思想點去命題。語文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幫助小學生,逐步進行指導,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學會審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寫作質量。
關鍵詞: 作文教學;析題;釋題;審題
寫作文,就要寫自己生活學習中親身體驗的,不要胡編亂造。而一篇作文從觀察、命題、指導到批改、講評、修改,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但是,像“假如我……”這樣的作文題目,小學生親身體驗不多,特別是現在小學新概念作文,只能靠學生想象,尤其是讓學生學會析題、釋題、審題,才會很好地表達感情。
一、 學會“析題”
所謂“析題”就是學會分析題目,正確理解命題意思。題目只出一個范圍,僅僅提示一個寫作的方向。如“記一處你最熟悉的地方”,學生看到題目,首先要分析,抓住關鍵詞。“地方”是這篇文章題目的眼睛,但沒有硬性規(guī)定學生一定要寫什么地方,這樣學生選擇的余地就大了。如《他真行》,學生們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篇寫人的題目,但要抓住關鍵詞,有的學生說“行”,有的學生說“真行”,有的學生干脆說“他真行”。于是我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分析,最后大家說:“真行!”我又啟發(fā)學生們“真行”可換成哪些詞,學生們紛勢舉手說:“真有辦法”“真會解決問題”“真能克服困難”“真棒”……題目分析對了,寫作也就不會離題,這樣他們便會用第三人稱寫別人遇事有辦法、有能力。
如:記一次參觀或游覽活動,寫參觀或游覽活動和一般記春游、秋游活動有區(qū)別。前者側重寫看到、聽到和想到的;后者可以寫春游、秋游活動中進行的娛樂游戲,如劃船、游藝機、坐電動馬、開碰碰車等。學生寫參觀游覽活動,易報流水賬,他們看到什么就寫什么,抓不住參觀對象的特點。
二、 學會“釋題”
“釋題”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解釋題目的含義。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表象,作文課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取與當前作文有關的表象和對事物的認識。有創(chuàng)意的選材,必須是善于聯(lián)想。我上“玩得真高興”作文課時,先出示一組題目“玩得真高興”“玩溜溜球”,請學生說這兩個題目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相同?學生們各抒己見,說得很有道理。其中一位學生說:“題目要求寫一次‘玩的過程,‘玩什么都可以寫,除此之外,還要寫出‘玩的過程。”學生們對題目解釋清楚,也理解了題目的含義,提高了寫作能力。如《××生氣了》只出半道題,讓學生自填另一半。學生看到題目,先要弄清題目的意義。“××”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它可以寫父母,也可以寫老師。可以寫近鄰、遠親,也可寫同學、伙伴,甚至可以填一個“我”字,這樣一來,學生自由度很大。還可以出幾道題,讓學生自己分析、解釋,任選一道題作文。另外,學生自己命題,這樣徹底解放學生,讓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愛寫的內容來寫。限制過多、指導過細,在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下,學生是不可能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落在貓腳爪里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只有給予表現自我的自由,給學生以心靈的解放,學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達。
三、 學會“審題”
對作為題目的審題要廣開思路,既要明白題目中要求了什么,又要了解題目中限制了什么,從而使小學生的思路精準把握題目的要求,既可自由發(fā)揮又不至于離題千萬里。
1. 審題的角度要多
如作文《關心》,題目主要集中“關心”這一主題,在內容方面,可供學生選擇的非常寬泛,既可以可以寫人,如“一個從小關心我的人”;也可以記事,如“記同桌同學關心我的一件事”。 在時間方面,可以是寫過去、講現在、說未來,也可以是寫彈指間的幸福,也可以是訴說歲月長河流淌的故事。從空間方面而言,可以描寫校園、鄉(xiāng)村、家里、影院、醫(yī)院、街道等等,舉不勝舉。總而言之,無論從內容的選擇、時間的以及空間范圍的設計,這些都不受限制,唯獨就是不能離開“關心”二字。
2. 審題的角度要小
前面談到作文題目的“寬”,此類作文題目含義很寬,寫作的范圍很廣,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因為可供選擇的材料太多,造成學生找不著切入點。如《我又過了一年》這個作文題,題目主題指向“這一年”,從時間上講范圍十分廣。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題目變“小”:想想您在這一年中生活中經歷最難忘、最快樂、最后悔……學生會說:這一年里我參加的作文比賽第一次獲得一等獎,這一年我被評為三好生,這一年我做了一件傻事……于是,一個個具體明了的題目產生了:又過了一年我拿到了第一個滿分,又過了一年我竟落選了,又過了一年我干了一件傻事……題目變小了,但更具體了,它是一年生活的縮影它,是那樣實在,又是那樣深刻。總之,我們通過細審題意和多角度思考,不僅把題目的要求和范圍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大大的打開寫作的思路。
3. 審題的角度要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視角挖掘、點化題意,就可以另辟蹊徑發(fā)現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如《他總留在我的記憶中》這個題目,要求設議 “他”。在審題時,一般同學會容易聯(lián)想到生活中熟悉的人,如孩提時的玩伴、要好的同學、鄰居小朋友等。僅憑從“熟悉”二字來剖析,小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無形中就已經囿于老舊的套路。因此,能否啟發(fā)學生站在另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題目呢?其實,記憶中的人不全是熟悉的人,也有偶然相識、一面之緣的人。如一個態(tài)度和藹的售票員,一個風雨無阻的快遞員,一個在馬路上問路的小女孩……總之,要盡可能把這個“他”的范圍考慮的大些、寬些,以便從中選到更多更好的材料。
當然,從作文這個龐大體系來講,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以上是我這這些年來的作文教學經驗,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尚需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華偉.如何學會審題[J].優(yōu)秀作文選評(小學版),2008,(9):15.
[2]張達富.作文審題方法[J].考試(高考語文版),2011,(1):81-82.
[3]張生海.話題作文五“板斧”[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6):468-469.
[4]郭敏.找到作文教學的感覺點——從閱讀教學到作文教學[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6,(7):123-125.
作者簡介:
林祥飛,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君胄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