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決定教師是課堂教學實效的第一責任人,對體現課堂教學實效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富有激情的課堂表現、科學合理的課堂管理以及對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的多方位關注,對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都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學思課堂;政治;教學實效;策略
一、 引言
初中政治學科課堂教學實效的增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課程的設計團隊、專家組對該課程教材的編排進行調研、調整,需要好的家風和社會風氣的支持,需要學校相關部門加強對學生的德育管理,當然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廣大初中政治學科一線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科學高效應對復雜的課堂教學環境。因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既是課堂教學進程的主導者,也應該是課堂教學實效的第一責任人。
二、 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想和中招考試相關制度的雙向制約,不少初中學校的政治學科教學成為一門邊緣化的學科(或者說是“二流學科”),思想品德課教師也成為一個“邊緣化”的群體。課堂上要么老師一言堂,上面天花亂墜,下面昏昏欲睡;要么迎合遷就學生,聽聽故事,看看視頻,看似轟轟烈烈,實則效果平平。
“學思課堂”是以濃郁的人文情懷包裹住精湛的學科思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助推學生逐漸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養成學科思維習慣和不斷健全人格的課堂。該課堂從學生的主動性出發,著眼“讓學生自助成長”這一核心,著力教會學生“會學習會思考”,突出“問題導航、少教多學、學思結合”三個重點。在初中政治學科教學中進行提升教學實效方面的策略探究,是構建學思課堂的內在要求,其成果必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 策略一:用激情引燃課堂
俗話說:“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旨在說明積極的情緒、良好的氛圍對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以此類比,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形成,關鍵在教師。一個富有激情的老師,往往能將這種激情傳遞給他的學生,從而引燃整個課堂。
教師激情如何得以激發?首先,教師應有強烈的責任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里的愛說到底是教師對自己角色的認同,對自己責任的擔當。一個沒有責任感的教師即使在其他方面激情四射,在課堂教學方面也是不可能有激情的(當然這里不排除心血來潮、曇花一現的激情)。其次,教師要有扎實的學識。一個對自己所教學科知識儲備無幾、又不愿做進一步提升的教師,即使口齒伶俐、思維敏捷,也難以征服學生;征服學生,也難以征服家長。再次,教師要有一定的幽默感。“教師幽默是師生關系的‘味精,是營造輕松和諧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因素。”課堂上來點幽默,對教師管控課堂、彌補教師短板、密切師生關系、樹立教師良好形象均具有重要意義。可能有教師認為,培養幽默感無從下手。其實不然,只要我們善于發現,課堂教學中展現幽默感的時機是很多的。
最后,教師激情的激發還與科學管控自己的情緒密不可分。教師的消極情緒對課堂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由此造成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多重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由此在特定時空中會產生某一特定情緒。當我們角色發生轉移時,一個角色的情緒便有可能會轉移到新的角色所處的時空中,從而影響新的角色、新的時空中的氣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管控好自己的情緒,不管你在上課前什么情緒,當你決定走進教室時,什么低落、憤怒、悲觀、氣餒、失望等都讓它“隨風而逝”吧,活動一下面部肌肉,以自然、陽光、善意的表情,積極、樂觀、富于激情的語言,自如、得體、可愛的動作投入到工作中。畢竟,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脆弱的,良好的課堂氛圍一旦毀壞,再去修復就很難了!
情緒是可以感染的,氛圍是需要營造的。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居的主導地位,決定其激情猶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其熊熊火焰將引燃整個課堂,溫暖每個學生心窩!
四、 策略二:用量化管理課堂
“有效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初中階段學生逐漸進入青春期,受此影響,課堂管理難度較其他教育階段要大。對于當前政治課來說,由于受到考試分數、考試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管理的難度似乎更大。通過分組量化,適當引入競爭機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課堂管理方式。具體做法如下:
在學期初,按照一定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綜合素質大致相當的若干小組,然后在學生充分參與的基礎上制定考核細則。在細則中,老師可以把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因素,如課前座位衛生情況、走廊(黑板)清理情況、課前預習情況、課前一分鐘課本等學習資料準備情況、上課聽課狀態、回答問題情況、參與課堂活動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課堂筆記評比情況、歷次測試進步及優秀情況等納入考核范圍。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將管理數據化,將考核日常化,從而實現變“教師自上而下”單向度的、“寡不敵眾” 低效率的管理模式為“教師考核背景下的小組內部自我管理為主體”多向度的、“人人參與管理”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例如,某位同學因聽課不認真,以前是老師要對這位同學點名批評或課下進行批評教育,搞不好還弄得師生關系緊張;其他同學可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此不會太在意。現在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在指明學生錯誤后,根據事先約定好的量化細則扣除該生所在小組相應積分,這位同學可能就會比較慚愧了;即使該生無動于衷,本組內其他同學犀利的眼光、小聲地議論以及小組長課下的批評也足夠他受了。這種管理模式似乎老師推卸了課堂管理的責任,但實際上,老師在抓住“牛鼻子”的同時將管理權力下放,實現了管理中的“無為而治”。老師可以將騰出來的時間放到更加重要的工作中去,既解放了老師,又鍛煉了學生,多好啊!endprint
當然,要使這種量化管理真正起作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把握好如下幾個原則:一是公平原則。量化過程中老師要陽光操作,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得“徇私舞弊”;二是適當照顧弱者原則。小組量化差距長期過大,容易使弱者失去斗志。在這種情況下,要對分數相對較低的小組進行歸因、鼓舞士氣;老師要注意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適當 “法外開恩”,“悄悄地”多給他們一些機會;三是階段小結與期末總結相結合原則。一般來說,一月小結一次,適當獎勵一下,學期結束進行大規模的、較為隆重的總結;四是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五是持之以恒的原則。在學生眼里,量化考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老師的量化考核要一以貫之,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五、 策略三:用生活滋養課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在談到課程基本理念時明確指出:“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思想品德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我想對這一思想或者理念應該作這樣的理解:課程是以初中生不斷擴展的生活為基礎編寫的,師生雙方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用生活滋養課堂,用生活中的事例、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語言、活動形式來解讀課程,認識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抓住課程的實質,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才有原初的意義。說到底,思想品德課要真正吸引學生,那就要對學生的生活有幫助,努力成為他們生活的助手和向導,成為他們生活的工具書。
首先,教師備課要生活化。七八九年級《思想品德》學科分別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三大板塊展開。七年級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時刻牢記學生成長中的煩惱及緩解的途徑,并將此作為教學重難點;八年級教師備課時應著重考慮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困惑、誤區及解決這些困惑、走出誤區的途徑并將此作為教學重難點;九年級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理解有一定難度,這也是導致與七八年級相比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的原因。教師在備課時應該牢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條主線,從身邊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入手準備材料,以此幫助學生認識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
其次,知識理解要生活化。教師在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闡釋時,應側重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說明,并以此作為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真正理解的“試金石”。學生那種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理論性很強的表述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僅僅這樣還遠遠不夠。因為,誰能保證在開卷考試的當下學生不會從現有的材料上“現學現賣”呢?老師還要在學生理性化的回答之后再追加一問:“這怎么理解呢?”“能不能舉例加以說明?”,以此來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進行相對科學的評定。
最后,考試(測試)要生活化。考試是指揮棒,建議命題人(包括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者——教師)要充分認識“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的課程理念,在設置題目時要做好調研工作,牢記使命,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以檢測教師備課生活化、學生知識理解生活化為主要任務對題目反復斟酌,以此來促使政治課堂教學真正實現生活化。
六、 小結
在學思課堂建設的背景下,進行提升教學實效的策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理論意義上來看,這些探究將為進一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累更加豐富的理性材料,為提高初中政治學科教學質量提供豐富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就實踐意義而言,這一探究將更新廣大初中政治教師的教育認知,提升教育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將有助于初中政治課堂師生“雙主地位”進一步的體現,師生“雙方解放”進一步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勝全.學思課堂:學生是真正的主人[N].中國教師報,2016-08-24.
[2]張寶臣.論教師幽默素質及其養成[J].教育評論,2001(6).
[3]張靜.教師情緒與有效的課堂教學[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2).
[4]金琦欽,張文軍.課程變革中教師情緒的敘事研究——基于杭州市C高中的案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6(4).
[5]王佳敏.教師情緒與教學的內在關系[J].教育評論,1999(2).
[6]馬雪.新課程改革中的有效課堂管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7(2).
[7]褚寶福.從“無為”到“無不為”——淺析道家思想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點啟示[J]. 中國教師,2007(1).
[8]張麗萍. 淺論教育教學管理中的“無為而治” [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9)等.
[9]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東方出版社 ,1996:150.
[10]陳琳靜.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究[D]. 新疆師范大學,2016.
[11]任征.九年級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12]孫淑玲.初中思想品德課學生評價改革研究——以濰坊市濱海區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朱小超,海南省萬寧市北京師范大學萬寧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