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龍
摘 要:學校發展定位要能真正的體現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學校發展定位是履行教育功能、踐行教育本質的重要舉措,定位不當,學校發展目標就難以順利實現。
關鍵詞:學校發展;定位思考;目標
一、明確特色學校辦學的目標定位
具體而言,學校發展定位是指學校根據國家、地區、行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自身條件和特點,按照揚長避短的原則,經環境分析,在認識自己的基礎、優勢與威脅的前提下,明確自己在系統中的位置,把握自身角色的存在價值,確定服務對象、發展目標及任務而進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思考和規劃活動。①特色學校的創建活動也一樣,發展定位必須從社會系統、教育系統和學校內部三個層面考慮,既要關注教師與學生的發展,穩步提升教育質量,處理好社會、教育部門及自身的垂直關系定位,又要明確區域內校級之間的橫向關系。即按照區域性辦學原則,在區域內形成穩定的塔形系統,讓每一所學校都明確自身在系統的地位,發揮應有的辦學功能。就普通高中而言,根據什么樣的類型定位,需要學校自身挖掘潛力。比如,由于辦學體制不同,公辦與民辦就是兩類性質不同的學校。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課程內容就有明顯的不同。薄弱學校與優質學校有區別,城鄉之間有區別,教育模式、文化底蘊等都會有區別,特別是一所學校特有的氣質和個性往往就是這所學校基本內涵的差別。而挖掘內涵亦是特色學校發展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因為,一所學校的基本內涵是這所學校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最珍貴、最值得珍惜和總結的東西,也才能有自己的個性,有把自己和其他學校區別開來的特質,也才能形成一所學校的標志和靈魂。
二、正確認識特色學校辦學的多樣化和特色化
究竟何為特色學校?為什么創建?怎樣創建?首先應該理順什么樣的關系?部分教育管理者、學校師生和社會對“特色學校”的理解缺乏認知。一直以來,“絕對高考指標的結果性評價”給普通高中帶上了難以解脫的“緊箍咒”,這也似乎成為普通高中改革和發展難以逾越的瓶頸。
“特色學校”要形成一個以師生發展為核心,以學校精神、學校品牌、制度管理、評價體系、師資隊伍、課程教學、人文環境及社會影響八位一體的立方體穩定性結構,這才是“特色學校”所體現的。從社會層面講,“多樣化”和“特色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多樣化”是“面”而“特色化”是“點”。“多樣化、特色化”既體現了普通高中“面”上發展目標的實現,也是學校個體“點”的發展目標和內在要求。“點”和“面”的結合,重點在普通高中體制機制的創新、學校課程改革建設、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及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等方面,創造富有特色的經驗,給師生更多的展示、選擇和個性發展的機會,為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奠定基礎。一方面,“多樣化”不能等同于“特色化”。二者鮮明的區別在于“多樣化”表現的是學校與學校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辦學主體、辦學形式的不同,也包括采取多種方式培育多方面人才的目標,是從外延層面提出的要求;而“特色化”發展,指的是學校本身內涵發展層面,是學校發展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的綜合性表征;另一方面,“多樣化”是共性,“特色化”是個性。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是建立在“特色化”辦學模式、育人模式、課程設置、評價方式等基礎之上的,沒有“特色化”發展,就不會形成“多樣化”發展格局。從一定程度上說,“特色化”發展能更有效挖掘學校自身潛力,因地制宜的拓展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手段和模式,從而促動和實現普通高中發展的“多樣化”。就學校本身的“多樣化”則是指普通高中學校需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辦學定位,尤其是需要根據所服務的學生群體,結合國家對高中課程的要求,建設校本化課程體系,為每個學生創造盡可能多得個別學習、選擇學習和未來學習的空間。
三、特色化辦學定位的新要求
特色化辦學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不論是素質教育的跟進,新課程改革的推行,還是“多樣化、特色化”辦學理念的提出,有人認為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是“帶著鐐銬跳舞”。其實在實踐操作中,一部分辦學主體既沒做“新鞋”也忘了“老路”,有時僅僅是“猴子搬包谷”而已。而說“戴鐐銬”正是怕改革、怕責任、怕擔當的表現,而“跳舞”也是“照葫蘆畫瓢”做做樣子,折騰完了,依然是“外甥打燈籠”。就學校本身而言,如果對自身缺乏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和勇于創新突破的精神和實踐驅動力,再加上頂層設計的不系統、不持續和不穩定性,一所學校的執行力和落實力就會大打折扣,學校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和“特色化”建設就無從談起。“特色學校”不等于“學校特色”。就單個的學校而言,可以簡單的論述為“特色學校”是“面”,而“學校特色”是“點”。“學校特色”可以成為多個“點”,而“特色學校”是這些“點”的綜合性體現。特色學校建設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的關系。從學校本身而言,誠然,八仙過海,尺短寸長。領悟到“多樣化”和“特色化”辦學的關系,認識到兩者之間的新目標、新定位是順應普通高中改革發展大趨勢的現實,這不僅是創建“特色學校”的前提,也能及時的反映新形勢下國家對于普通高中發展的新要求,這對于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一種責任和一種擔當。
特色學校的建設、發展和定位,不是哪一個個體“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思想冥思,而是需要一個團隊在精神領袖的領導下“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實踐苦索,才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結果頓悟。
參考文獻:
[1]韋毅,洪濤.《學校發展規劃與特色創建》2012.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