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2010年發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規定“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無錫市北高中應因地制宜,因人(學生和教師)制宜,切實推出了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計劃。文章就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模式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 體育課程;校本課程;實施模式
一、 引言
無錫市北高級中學經過數年探索實踐,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尤其是在體育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為豐富我國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樹立了一個榜樣,形成了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模式。
二、 實踐探索
(一) 每天一節體育課教學模式的演變與發展
學校從實際出發,逐步確立體育校本課程結構。依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體育需求情況,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的校園活動時間,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學生的體質狀況,讓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結合本校的具體實際,逐漸形成了“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模式。
在校本課程方案提出之前,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安排是:每周2節體育課,每節體育課的時間是45分鐘;每天一次20分鐘的大課間操活動和一次5分鐘的眼保健操。每周開展的2節體育課,是傳統的2節體育課,體育課堂教學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喜歡體育,喜歡運動,但是厭倦體育課、課間操,上課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都讓上課教師不太滿意。每次上體育課時,就感覺到自己像只關在籠中的小鳥,提不起興趣和精神來,從心底里抵觸體育課,不愿意融入課堂。針對這樣的狀況,學校體育教研組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些問題,確立了“一切從學生興趣出發”的核心思想,其意旨是“興趣體育—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由此開發無錫市北高級中學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雛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給同學們強大的學習動力。體育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情況進行備課、上課。比如說,在上課之前,體育教師先了解同學們的具體情況,體育學習興趣,接下來想學習什么內容,參與什么運動。根據大多數同學的回答,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上課內容。開始實施時還能勉強接受,但是,隨著課程的推進,問題也逐漸顯現:第一,不能兼顧全班同學的意愿。由于每個同學的興趣不一樣,這樣,滿足了大多數的同學的愿望,同時也忽略了一部分同學的運動需求。第二,沒有良好的評價體系,很難判定學生參與運動的指標水平。為此,學校體育教師團隊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聘請了省內外數名體育專家為顧問,共同探討新的方案。在全體教師的積極配合參與下,科學地提出了2+2+1課程模式的方案。在“2+2+1體育課程模式”中,每周2節必修課,2節選修課,1節社團課,該課程模式方案的提出,使得“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模式”更加規范、完善和科學。
(二) 課內外一體化課程實施模式的逐步完善
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2+2+1體育課程模式”持續了近3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來的校園體育活動面貌,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運動與參與興趣,推動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為了更進一步的規范與完善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學校邀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體育課程專家參與進來,確立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體育課程進入了創新階段。通過與體育課程專家的緊密合作,學校力求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突破。體育課程由原來的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2+2+1體育課程模式”逐步向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課內外一體化課程實施模式過渡。
課外體育競賽,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練習與參與興趣,迎合了中學生好強、好勝的心理特點。無錫市北高級中學的體育教師科研團隊,在專家和領導班子的指引下,加強體育教材、體育活動課程體系、考核評價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進一步修正、完善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實施模式的實施方案。
在運動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學校體育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逐步形成了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具有無錫市北高中風格的課內外一體化課程實施模式的校本體育課程模式,這給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模式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三) 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成效
1. 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改革后的體育活動項目增加,形式多樣,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適中,這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自己愿意參加的運動項目,體育課堂上,學生愿意付出,力求達到自己想要的標準和結果,尤其是在參加有競爭或合作的運動項目中,學生的意志、能力、品質和性格在無形之中就會漸漸地得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在不同角色的轉換中,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開發了學生的潛力和天賦,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 學校體育課成績和文化課成績共同發展
學校在最開始提出實施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模式時,校長以及全校的教師擔心,每天一節體育課的時間占用了文化課的學習時間,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最終導致學校的升學率下降。但令人可喜的是,自從實施該模式后,學生不但體質健康狀況得到了改善,而且,數據表明,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使學生的升學率提高了十個百分點。通過相關研究分析,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合理的安排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完全的放松,當回到課堂時,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讓學生因運動而更加高效率地學習,取得更為理想的成績。
3. 促使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
通過實施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實施模式,促使體育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體育與其他學科一樣,也是一門正規的課程。體育教師通過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改編和創新性實施等一系列的課程活動,提高了體育教師對自己和教育的理解,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容量;提升了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了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及科研能力;督促體育教師敢于超出課堂的局限去思考問題,采取正確的行動;重塑體育教師在社會中的形象,改變了體育教師的行為,充盈了體育教師的精神世界。endprint
4. 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體育課程改革,積極組織體育教師,成立體育教師科研團隊,認真學習與探索,開創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道路上的典型示范。并且鼓勵大家對外學習,對內討論,使體育教師明確體育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投身于體育科研工作的熱潮中。學校體育科研小組定期開展小組溝通交流會議,讓體育教師主動提出問題,大家共同討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讓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5. 學校的體育隱性課程資源得到有效開發
自從學校開展了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模式,一改以往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情況,每天校園中都散發出一股青春的氣息,運動的氣息。即使每天安排有一節體育課,可還是滿足不了學生的運動需求,周一到周五的中午、下午放學后,籃球場上、足球場上,尤其是在籃球場上,黑壓壓的全是學生在籃球場上自由熱烈地奔跑,這種熱情、激情與投入,在無形之中會給人一種運動的內在的魅力與參加運動的沖動。綠綠的草坪給足球愛好者以舒適的環境,充足整齊的籃球架,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三、 結語
(一) 領導重視、科學組織是形成體育校本課程特色的關鍵
無錫市北高級中學的校長及各位領導高度重視體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認真落實并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的校園活動時間。由校長負責的體育科研團隊小組,科學分析,共同探討,形成以每天一節課為特色的校本體育課程模式。首先,學校投入大量資金,保證室內籃球館、羽毛球館、健美操房、乒乓球館等,室外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塑膠田徑場等,硬件設施在同行學校中名列前茅,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供了較好的硬件保證。其次,精心組織各項體育活動,在課外體育競賽活動中,體育組統一安排籃球、足球、羽毛球比賽比賽內容。體育組的全體教師及實習老師共同策劃、編排比賽,并號召班主任積極響應配合,校領導和行政人員參與管理,讓學生在競賽中增強競爭、合作意識,并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
(二) 重視中學與高校體育教學的合作
2011年起,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與華東師范大學結成了“每天一節體育課”課程實踐友好學校,著力打造特色校本體育課程。每一學期,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派遣 6-8 名研究生到市北高中實習。一方面,解決了市北高中在實施以每天一節體育課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時出現的缺少體育教師的問題,另一方面,實習老師可以更好地將高校學習的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以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高校要敢于樂于與中學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為學生的就業開創一條光明的道路;中學要積極主動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給高校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自我的機會,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不僅將實習基地做好,還要做得漂亮。
作者簡介:
紀夕新,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