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課堂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自主學習;研究性;教學
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搞一個研究性課題。在深入研究其操作過程及本人自己的嘗試后,認為要做好研究性學習課題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 選擇恰當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選擇一個恰當的課題,是做好該課題的根本保證。每個學生由其本身的心理、生理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形成其在處理和思考問題上迥然不同。有的學生平時自己愛搞些小制作,動手能力較強,則可選一些實驗性的課題。如:科技制作水“火箭”“望遠鏡”等;有的學生則擅長于推理、思考,則可以選擇一些研究性報告,如“菜刀上的力學知識”“噪聲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城市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等;有的學生擅長與人打交道,則可以選擇“中學生早餐與健康問題”“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調查”等;有的學生喜歡學習新知識,則可以選擇“花卉和花卉禮儀”等。
二、 以學生為本,重視其研究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志在激發學生的研究問題的意識。要讓學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有主動權,要有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這樣更有利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有一位學生對物質的基本結構較感興趣。我知道要真正弄清物質的基本結構,要有豐富的物理及數學知識。這對一位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難了,但我并沒有否定其選擇,而是鼓勵他、表揚他,畢竟研究性的學習,主要著眼于能力和意識的培養,而不在其具體的知識的學習。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一名成員,參與其中共同克服困難。要完成好一份研究性學習,必須經歷組隊(可以培養合作意識);分工(安排有的學生寫報告,有的學生去做調查,有的學生去采訪,有的學生去查閱資料,有的學生整合資料等,這樣可以鍛煉學生處理各種研究問題的基本能力),通過研究學生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學會研究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流程,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這樣對以后生活中碰到的棘手問題,才不會一籌莫展。
三、 寫好開題和結題報告
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成果是學生在科學道路上創造或發現的第一個成果。不管其正確與否、有用與否,都是學生花了大量心血,用了很多時間才得到的。所以一定要以小論文、科學報告或者制作的儀器、設備等形式保存起來。
下面我摘錄了A、B、C三位同學的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過程:
A提出,在晾衣服時所用的三腳架(鄉村晾衣服時用于支持作用)若使用不當,經常會被風吹倒,他們想弄清怎樣才能使三腳架不易倒下。為此他們動手用竹簽(一種玩具)做了一個三腳架。為了形成類似風力的作用效果。他們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后作了如下的嘗試,用一根細木棍架在三腳架與木塊之間,如圖所示。
并且用金屬小錐掛在木棍中央,讓小錐從某一高度擺下,以此來模擬風對衣服的作用,進而研究三腳架倒下原因。(我認為這樣基本能反映風對衣服的作用,構思比較巧妙)
下面表格中列出了部分他們的設想、驗證及得到的結論的過程:
結論
與三腳架的重力的大小有關
用三根同樣長短、粗細的鋁絲和銅絲再制作兩個三腳架。
讓三個三腳架對照實驗,讓小錐從某高度擺下,并且不斷增加其下擺的高度,直至三腳架倒下,記下倒下的先后次序
重力越大越不易倒下
與三只腳的位置有關,與作用于三腳架頂點的外力有關(B同學看到人們晾衣服常在頂點處掛一重物)
使小錐從同一高度擺下,不斷改變三腳架三只腳的位置,記下當三腳架倒下時三只腳的位置關系。
兩兩之間的距離越大,越不易倒下
在頂點處粘一塊橡皮泥,并不斷增加橡皮泥質量,作對比實驗
橡皮泥越重,越易倒下
在頂點處掛一塊橡皮泥,在線的長度不變的情況下,不斷增加其質量作對比實驗
橡皮泥越重,越不易倒下
在頂點處掛一定質量的橡皮泥,不斷增加線的長度,作對比實驗
線越長,越不易倒下
……
……
……
這一個研究性學習的研究過程,全部由他們獨立完成。這充分體現了他們認真務實的態度,善于觀察、勤于動腦的作風。
有些時候,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結論可能會與教材上的結論不一定相同,有時候由于學生知識上的缺陷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這時候就要鼓勵學生,要讓學生知道物理學科是門實驗性的學科,科學研究要尊重實驗得到的第一手資料,要讓學生知道很多重大發現,都是由于實驗與理論間有異,從而直接導致新理論的建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建立”“原子的核式結構”等等,從而培養學生要有質疑的意識。
總之,通過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讓學生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很多課堂上所沒有的東西:比如可以培養其團結協作精神;訓練學生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可以激發其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從而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和學習興趣。
作者簡介:
陳健,江蘇省常熟市,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