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杰
摘要: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性。在學習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會用到數學,數學又是一門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等理學類學科,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我們從教科書上所學到的數學公式、解題技巧,可認為是一些“基礎知識”,而隨著所學的數學知識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逐漸越過“基礎知識”的階段開始更深入的學習。本文從學數學的動力以及如何可行的培養數學能力等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學習數學。
關鍵詞:高中數學;興趣的培養;正確的認知;效率的提升
一、學習數學的動力
(一)為什么需要學習數學
其實我們在中學階段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開始,在老師的教學方面,教師們過于重視題目的講解(如何“教”),而忽視了怎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在這個階段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為了做題而做題,學生很難從中搞懂數學的應用,從而導致學生經常會產生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等這一類的想法。就像韓寒曾經說的那樣,我們生活中用到的數學估計到小學三年級就已經夠用了。然而在之后更加深入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數學可以塑造我們一種理性的、條理的、系統化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慢慢積累的,在我們解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時,都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高中的數學學習可以說是為之后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打著堅實的基礎。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賦予了我們慎密的思考、不同的思想等,其實學習數學過程中給我們很多方面都帶來了影響,只是我們很少去追究這個“源頭”,所以常常忽視掉它罷了。
(二)足夠的動力
不管是學習什么,只有積極的去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數學也不例外。只要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就回探索、去實踐、去發展。在長時間學習生活中可以體會到,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例如他們對學習數學產生的興趣濃厚,求知愿望強烈,那么數學素養會得到較快提高。因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從轉變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著手,從而主動的學習。在多年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發現,當你去學習一項陌生的技能以及一類新的知識的時候,如果保持著一顆堅定且有著能學好的心態去學習,那么最后的結果都是出乎意料。其實學生們不是學不好,而是在學習數學的一開始往往就對自身失去的信心,所以在最初學習時就應調整好自身最佳的狀態進行學習。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學生數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于向人請教,結果是郁郁寡歡,心不在焉,又怎么談提高數學學習效率。那么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個人自主學習比“拉幫結派”的一起學習效率更高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可以先把其他科目的課本、作業或資料整齊地放在一旁,使桌面保持整潔,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有一個更佳的學習環境及心情。
二、如何學習
(一)適量做題
不難發現,現在許多學生為了提高數學成績都在瘋狂的做題,做題本沒有錯,但是在做題的過程中真正要做到的卻是“少而精”。就比方做了十道題但是并沒有弄懂并且仔細的去理解去思考這些題目,那么這樣的做題效果是沒有用的。反之,去認真的思考剖析一道數學題,并且站在出題人的角度去思考這道題直到徹底弄懂,這才是有效的做題方式。學習數學的正確方式并不是做更多的題,而是讀懂了其中的思想并將其掌握。而一道題目中往往并不只有一個知識點,如果可以將其中的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那么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將會變得較為輕松。
(二)知其根源
不僅僅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想更深入的去學習或學習中變得更容易理解,便可先從其根源入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例如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微積分之前,可以去了解微積分的產生階段,到其發展歷程、其中有關聯得以及偉大的數學家們等。在學習微積分之前了解一些課外的知識,讓自身增加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也會對將要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最初的了解,這個最初的了解為之后的學習奠定了不能小覷的基礎,也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變得不那么枯燥。
(三)拓展學習
更深層次的,在學習之后去了解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目前我們所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東西往往些許死板,那么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下,可以閱讀其他與該知識有關的書幫助學習。當了解到一個東西在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時,就會對它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從中可以體會到它的奧妙,或者其中會延伸到不止只有數學這個領域的東西,不只數學,所學的很多東西只要去探索,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要局限與眼前所學的一點,此時才能切身的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三、總結
在學習一項新知識之前,應該有著足夠的信心,數學的學習過程是循循漸進的,追其根本,揣摩其中的思想并有所方法,方可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王余征.《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學術期刊《怎樣提高學習效率》2012年24期;
[2]鮑留兄.《淺談學習方法》 學術期刊 《民風(科學教育)》 2012年8期;
[3]許瑞利.《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及策略》 學術期刊 《民風(科學教育)》 2012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