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江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恰當選用經典抗戰影視劇作為教學素材和課堂資源對增強學生對抗戰歷史的直觀感受,喚起情感共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經典抗戰影視劇;情感態度價值觀;歷史教學
影視作為集公共性、傳播性、親民性等特點于一身的新媒體,在眾多宣傳主流價值的媒介中脫穎而出。抗戰勝利70周年,國家公祭日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活動更是掀起的一股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播出熱潮。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達400多部,電視劇也有百部以上。將中華民族這一段苦難與悲壯交織的歷史以影像形式呈現出來,創作出尊重歷史事實、尊重歷史人物的影視劇精品是弘揚民族精神的貢獻和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獲取知識的來源已經從紙質文字轉向了網絡和影視,而且現在中國影視劇的受眾主體,已經集中于青少年和普通百姓。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有選擇性的,合理恰當地利用經典的抗戰影視劇作為教學素材和資源對增強青少年學生對抗戰歷史的直觀感受,喚起情感共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價值。
一、再現侵華日軍的罪行,深刻理解并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祖國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從1927年東方會議確定“征服滿蒙”的武裝侵略方針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三省淪陷。 從1937年7月7日,制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到 1937年底上海失守、南京淪陷。從野蠻屠殺到慘無人道的細菌戰、毒氣戰,無不反映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中華民族用血肉之軀和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壯舉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民族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正義事業的里程碑。
電影《東京審判》表現的是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一系列日本侵華事實和分裂中國的陰謀浮出水面。血的證據面前,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等戰犯心驚肉跳,度日如年。南京大屠殺作為單獨單元進行審判。松井石根極力狡辯、抵賴、推卸、否認,中國檢查組當庭展示搜集到的證據,一幕幕慘絕人寰的事實在世人面前展現,讓深受軍國主義毒害的日本人陷入信仰坍塌的痛苦之中。審判最終將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送上絞刑架。這是中國人在國際舞臺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
二、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電影《血戰臺兒莊》中,精忠報國、大氣凜然的張自忠將軍;舍死抗敵、慷慨就義的王銘章師長;更多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默默無聞的生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他們從容赴死只為一個共同的目的--捍衛國土,捍衛尊嚴。 血戰臺兒莊這部影片提醒人們,請告訴孩子們,中國人曾經是這樣面對敵人的侵略!臺兒莊戰役用勝利的事實證明了“亡國論”是沒有根據的。更說明了只要眾志成城,精誠團結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電影《太行山上》講述了國共兩黨并肩抗戰,共御外辱的悲壯。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奉黨中央命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115、120和129,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115師主力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精銳板垣師團取得平型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的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129師先遣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摧毀日本戰機24架,極大削弱了日軍的空軍優勢;120師伏擊雁門關,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八路軍在太行山區建立起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使這塊戰略要地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脊背。忻口會戰,國民黨軍隊據守的娘子關,國民黨愛國將領郝夢齡以身殉國。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用血肉之軀筑起堅不可摧的長城。
三、以史為鑒,加深對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
電影《紫日》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抗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在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百姓楊玉福,但在將楊玉福和傷員往后方轉移途中誤入日軍軍營并發生激戰。楊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一心要將他們置于死地,帶著他倆走進險境。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玉福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雖懷殺母之仇,卻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無知少女。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生友情,秋葉子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良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懷疑。雖然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善意的笑容。每當黃昏或早晨,人們處于和平、幸福的世界中,大自然一片寧靜,人的生命一片寧靜,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所應珍惜的。
令人擔憂的是在近些年一些抗戰影視劇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及商業利益,出現游戲歷史、戲說史實,混淆民族記憶等錯誤偏激傾向。如電視劇《抗日奇俠》中的幾位抗日奇俠,有的以繡花針為暗器,能不留痕跡在瞬間致人死地;有的擁有銅頭鐵臂,能一掌斷石,幾拳便可令日本人粉身碎骨;還有的會縮骨功、易容術,在這讓人眼花繚亂的功夫中,觀眾仿佛在觀看一部武俠傳奇劇。再如電視劇《滇西1944》以中國遠征軍在滇西二渡怒江、與日軍激戰于松山的歷史為背景,講述了敵我雙方互探情報的故事。劇中由8人組成的遠征軍“黑叢林特遣隊”,能夠輕松穿越敵人防線,進入日軍陣地打探敵情。而與劇中形成鮮明對比的真實歷史卻是:松山是日軍建造的有“東方馬其諾”之稱的城堡式堅固防御陣,有 “戰爭絞肉機”之稱的松山之戰,遠征軍最終以6.2:1的傷亡比例艱難戰勝日軍,造成了中國遠征軍多達7763人的慘重傷亡!諸如手撕鬼子等“抗戰神劇”全然忘記敵強我弱的歷史事實及沉重的歷史主題,更無法感受到民族抗戰的悲壯和犧牲的慘烈。
總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是學生了解歷史真相、獲取民族記憶的一個便捷平臺。通過生動再現歷史的影像,獲得真實可信的認知,從而切身感受來自歷史的氣息。這才是抗戰題材影視劇運用與歷史教學的目的和價值所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選用尊重史實、主題突出的經典之作,摒棄揮霍民族記憶的游戲化、喜劇化荒誕之作。引導學生認識戰爭的真實性、殘酷性、嚴肅性,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