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瞬息萬變的時代節奏里,我們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人們也意識到科學技術力量和教育的重要性,如今小學教育已涉及科學教學了,如何在這個階段中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積極摸索創新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
關鍵詞: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有效方法
現在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水平已經和以前有著天差地別的距離了,科技在國家層面是綜合國力的一種表現,在我們普通百姓的生活里是一種具有使生活細節變得更加完美的一種“魔力”。科學技術的廣泛使用不僅僅體現在我們密切的生活里,還有在工業生產等與我們密不可分的行為活動中。作為文化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學素養在現如今的教育中也變得重要起來,其內容本質要求我們讓學生從小就具有與其相適應的科學涵養以推進他們全方位的發展,接下來文章就科學素養是什么以及該如何培養等進行了闡述分析。
一、 什么叫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說的就是讓學生們擁有對科學的基本自我認知并且能夠懂得該如何去使用或解決一些涉及科學知識的生活問題,以期方便自己的生活。科學素養的內在內容是隨我們生活的時代而變化著適應著,這說明它并不是一味地停留在某一個時代階段上,它的內容取決于社會的變化,所以它是多變的。有著怎么樣的態度對待科學又或者是具有怎么樣的精神和價值觀來對待科學,這些對于科學素養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相比其次的還有科學能力、科學知識等等一系列組成因素。
二、 培養學生具有相應科學素養的辦法
1. 將科學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落實到細節
一方面來說,落實科學課堂是符合國家對課程設置的總體要求,也是保證學校開設課程保質保量的基本要求。國家相關文件規定我國的科學課程應該從小學一年級就必須開設并在課時方面也做出了相應規定。任何課程的教學首先都需要明確自己課程的本質以及開設理由,從而才能把握適合的教學方法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應該包括課外學習的部分,如果將課堂教育比喻成大樹的根基,那么課外學習便是大樹茂盛的枝葉,是一種延伸。活學活用才是教學成功的標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并支持學生將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去分析日常生活上面對的一些科學領域問題。
2. 滿懷耐性滿足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扮演著知識的引導者,而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還是學生,這樣一種相互的關系更是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形成兩者相互影響相互進行互動而不是一味地教師在說,學生在聽。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于課堂有自己的看法和問題也不敢馬上提出或者向老師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對教學內容處于非懂似懂的狀態不利于教學內容的傳播,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教師需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與學生多交流,去聽他們真正的想法,對學生自己所提出的疑問甚至質疑,教師應該鼓勵地去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扼殺或者否定,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而然變得敢說敢問,慢慢的就善于提出更多富有價值的問題。孩子的好奇心都是比較脆弱的,需要用心去保護它們,倘若一味扼殺就無助于孩子們對真相的求知欲望。孩子對社會和很多未知事情都是充滿好奇的,只有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才能讓他們更快樂地進行學習,那么滿足學生好奇心的教學方式又是怎樣的呢?舉個例子:“種子的萌芽”開展教學活動時,老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種植經歷來為這次教學活動制定可行的實驗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多引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分享彼此之間的經驗,而后得出符合自己更加科學的計劃。教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向學生提出一些相關問題,如:我們將溫度或者水這樣的必要條件改變以后會產生怎么樣的一個結果呢?或者你覺得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等等,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加強課本知識,也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如果學生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老師要鼓勵孩子們與其分享失敗原因并拿出方法解決,這樣的引導作用就變得更加顯著了。
3. 將課本知識和生活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探究
科學和生活是兩塊不能分離又密切相關的領域,它們都是相互影響的。只有能夠應用在生活中的科學才是具有實用性的,而生活又是科學發展的來源。小學生所具有的思維比較單一認知能力欠缺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認識和理解等方面都是比較薄弱的,也正是由于小學生所具有的這些特點,這個階段的科學教學更應該注重將知識點與我們生活相融合來進行傳授。無論是什么學科最終都要應用于日常生活,教學目的也比較相似,首先觀察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再結合環境引導他們對生活行為進行科學研究,這樣的知識代入感更佳,將會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自覺積極地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我們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式應該明確下來,不再一味堅持傳統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或是追求卷面成績,只有將課堂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會因為父母或者教師而被動地去學習。舉個例子:在給學生講述“浮力”相關概念知識的時候,不再是單純地把課本概念念一遍給學生而是進行創新式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導,讓他們研究討論在怎么樣的環境下我們才能讓物體在水中漂浮起來,帶著問題學生們可以各自組團討論,進行相關的實驗,經過動手過程后,學生明白浮力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而不是停留在書本上冰冷的概念,加深其在學生們腦海里的印象。當學生有問題或者操作不當的時候教師要進行相應的幫助,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正是由于我們的生活上發生了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變化,使得家長以及社會對于這樣的一門基礎課有著不同以往的重視和認識,同時學校也深刻認識到這門課程給學生們帶來的影響是長期長久有效的。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從自身重視這門課程,只有重視了才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摒棄傳統固有的教育模式,多采取一些新穎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對課程更有興趣,更好地去引導學生,以達到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曹國英.走進科學世界[J].小學科學,2017,3.
[2]雷德玲.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7.
作者簡介:
張雅霜,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東園陽光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