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讓傳統的封閉式數學課堂遭到了重擊,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為,要以開放性課堂促使初中生主動學習數學,發展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他們的應用水平得到充分的鍛煉,讓學生們享受學習的自由、主動與民主,使他們對數學學習保持更加持久的興趣。本文便對如何在初中數學中構建開放性課堂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開放性課堂;內容開放
開放性課堂是指要在教學內容、教、學等教學因素中,根據具體教學現狀來靈活教學,擺脫傳統按照教案、教參等進行機械教學的方式,充分尊重初中生在數學知識建構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初中生學會學,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下面,筆者便從教學內容、師生互動、數學問題三個層面的開放性,討論在初中構建開放性數學課堂的具體做法。
一、 數學內容的開放性
教學內容是教師所傳播的、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與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比較看重數學教材,認為教材是教學的“權威”,所以反反復復地對教材進行研讀與教學。實際上,數學教材收錄的是基本、關鍵的教學內容,教師一定要懂得多利用教材之外的資源來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豐富數學課堂,為初中生提供全面的數學學習資源,為他們的自學做好準備。
在數學教學中,我常常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來擴充數學知識,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就是以學生的生活問題為背景來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多姿多彩的圖形”這一課中,我便利用教室中的實物來抽象幾何圖形,有以長方形為幾何圖形的書桌、凳子、講臺,以圓柱體為原型的寫字筆、杯子等,并用多媒體展示實物到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在“直線、射線、線段”這一課中,我是以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手電筒所發射的光線來引出射線概念的,并結合具體的路程與距離問題引出線段概念。在“設計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中,我也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包裝紙盒的圖紙中融入一些自己喜歡的設計元素,比如繪畫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在紙盒封面上設計手繪圖,有收集習慣的學生可以在紙盒上張貼自己收集的貼圖、文字等。
二、 師生互動的開放性
傳統的“灌輸式”教法下,教師只關注數學知識有沒有按時按量地傳遞給學生,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上是否通過思考內化了這些知識、對這些數學知識是否感興趣并不在教師的考慮范圍內。但是,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已經成為每一位數學教師所追求的教學效果,而這也決定了教師要多與學生互動,實現雙向交流,讓初中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具有開放性特點。
通常情況下,我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組織學生們展開數學學習,這就將突破教學難題與促進師生、生生互動任務結合在了一起,能夠營造出民主、和諧、學風濃厚的數學學習氛圍。比如在“相交線”這一課中,我便將5個學生分在了同一個小組內,小組成員可以拿著兩支筆,模擬兩條直線的相交過程,然后再依照數學教材來自學本課的鄰補角、對頂角以及垂直這些特殊的相交關系。在小組內,學生要就每一個數學概念進行討論,數學優等生要耐心為本組成員講解鄰補角、對頂角、垂直的數學性質,并為本組成員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其余組員要認真聆聽,并且積極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勇于在小組內表述個人觀點。之后,學生便要統一小組意見,獲得最終結論。在學生的小組討論中,只要學生舉手示意,我便會走到這個小組旁邊,為這個小組解答疑惑,保證合作學習的順利展開。
三、 數學問題的開放性
數學問題是幫助初中生集中學習注意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的重要途徑,教師也常常利用提問的方式來測試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隨著開放性教學理念的出現,人們也開始強調要促使數學問題走向開放性,即設計結論不確定、答案不唯一的數學問題,充分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學習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來思考數學問題。
我常常會以探究性問題來進行設問,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答案都予以肯定,旨在提高學生的質疑與分析能力。在“坐標方法的簡單應用”這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正方形的坐標,并讓學生在坐標中設計這個正方體的平移路線,并用坐標來進行表示。這個問題并沒有明確規定平移的方向、平移路線的長短,每個學生所選擇的平移方向也就決定了平移后的圖形的坐標的差異性,學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直覺來設計平移路線,寫下平移后的正方形的坐標。
總而言之,一節數學課的課時是有限的,教師應該要根據數學教材內容、初中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等,積極探索符合現代初中生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法,讓初中數學課堂逐漸成為深受學生喜愛、促進情智共生與教學相長的場所,切實提高初中生的數學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謝慧燕.以實例淺析初中數學開放性作業的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15).
[2]賈金艷.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性[J].教師教育研究(教學版),2012.
作者簡介:
曹維玉,黑龍江省虎林市東方紅林業局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