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我國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日益加快,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英語的學習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學模式自然也有了相應的改變,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之下,學生已經不能夠快速地成長,傳統的教學理念逐漸轉變為開放式的教學理念,而作為英語最重要的兩個部分——語感和語法,也就更不能夠輕易地忽視,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的英語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合理地利用語感和語法的學習,能夠為英語教學帶來更多的益處。
關鍵詞:語感語法;初中學生;英語能力培養
眾所周知,在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語感和語法的掌握,特別是初中剛接觸到較為正規的英語教學的階段,對于語感的掌握非常重要,這也就是初中學生一定要大聲朗讀課文的原因,在新課改下,教師對于英語的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習方法,這無可厚非,初中階段正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但是與此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生的語感和語法的培養,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把語感和語法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結合了當前初中的教學現狀,分析了語感和語法教學對于英語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 初中英語教學現狀
初中階段的教學在經過常年的轉換,已經有了初步的構建,但是在形勢大好的情形下,英語教學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1. 教學方式,教師教的方法比較單一,并且也沒有對積極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的想法,認為這樣能夠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止步于此,沒有變革,把英語課堂的樂趣逐漸地磨滅了。
2. 學習方式存在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教師將學習的主體始終放在自己身上,忽略學生的重要性,學生基本上是被動接受式學習,以致“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的個體的出現。
3. 學生學習興趣與態度,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并且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為什么一到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降低了,甚至厭學呢?這不僅是學生學習壓力加大導致的,還有就是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4. 師生交流情況,初中大部分的學生開始傾向于生理和心理的雙向成熟,大多數的學生也開始有了叛逆心理,學生拒絕和教師交流,師生之間的溝通接近于零,而英語的學習更多的就是依靠教師的幫助,這就導致學生的英語成績始終沒有提升。
二、 語感語法并肩驅動下的初中學生英語能力培養
1. 注重朗讀背誦,培養語感
只有多讀多背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按照語言習得規律,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循序漸進地形成自己的內部語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不僅是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英語學習同樣可以使用,特別是語感的培養,只有多讀、多背誦,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除了要熟讀教材上的英語材料,還要盡量多讀課外的英語材料,如英文書、英文雜志報紙等,朗讀的材料不應該只是局限于課文,這會使得學生的思維過于狹隘,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朗讀時要求他們注意把每個音節都讀出來,避免含糊其辭,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也要記憶背誦,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稍微地忽視一些細節問題,但是背誦會讓學生仔細地注意實義詞,了解到功能詞和語法詞素,理解是背誦的基礎,背誦是理解的高級階段,是一種深層次的閱讀,對于學生剛剛接觸正規英語學習來說有利無弊,堅持長期的朗讀和背誦使自己所掌握的單詞句式、語法現象日益豐富充盈,所以教師在平時上課時盡量讓學生多讀多背,要學生注重語音語調,句意停頓,讀出英語的韻味和美感來。
2. 模塊語法與系統語法相結合,重點培養綜合能力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上這樣的問題,學生在進行某一個單元的學習時,會對某一個知識點特別的熟練,但是一旦過一段時間,或者是把這個知識點放在大的英語環境中,學生就開始不知所措了,因為一般的英語語法的培養都是以模塊形式來體現的,學生可能對某一模式的理解比較透徹,并且在專題的練習當中也能快速地進行,正確率也高,可是將眾多的知識點進行一個混合時,學生卻不能正確地判斷考點是什么,這個現象對于教師來說是十分常見的,雖然我們學習英語是分為多個模塊的,但英語語法也是系統的語法,教師要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習方式,認為單一的語法知識,我只是單獨地進行一個掌握,能夠了解到一個知識點就是不錯的,這樣的認知易導致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要讓學生把這個知識點放在整個大環境中,在整篇的文章中尋找出重要的語法,將之聯系起來,把模塊語法與系統語法相結合,重點培養綜合能力。
三、 總結
總之,培養英語的綜合能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長期努力下才能獲得的,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覺,而語法則是在接觸到英語之后,有了一個整體的掌握之后獲得的固定知識,兩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李秋芳.以讀背為抓手培養小學生英語語感[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06).
[2]湯敏敏.小學生英語語法意識的培養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2(09).
作者簡介:
薛佳東,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