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如何讓學生愿意寫、有的寫呢?首先要明確學習作文的本質,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愿意寫作文;其次要注重積累素材、語言材料,讓學生有的寫;第三要讀寫結合,在讀中學習組織材料的方法,同時學會自己修改作文,最終讓學生會寫作文。
關鍵詞:愿意寫;有的寫;作文教學
長期以來,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怕改作文,作文教學成了困擾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如何讓學生愿意寫、有的寫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 消除畏難情緒,激發習作興趣,讓學生愿意寫作文
(一) 明確作文本質,消除畏難情緒。
一談到作文教學,老師們首先想到的是技法,總是在幫學生找寫作文的捷徑。在學生沒按照老師所教的技法寫出好作文時,便會遭受老師的批評,學生對寫作文會產生畏難情緒。實際上,這是我們沒有明確作文是怎么回事兒。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文章是生活之必須,記見聞、述感受,而絕非高不可攀的、神秘的東西。只要識字,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寫文章,寫文章并非學生的專利。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作文的本質,平日里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有什么經驗需要表達,記錄下來,就是寫文章。學生生活在自然、家庭、學校、社會當中,每日都有不同的見聞與感受。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時令,讓學生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家庭成員與自己息息相關,一起生活、一起勞動,可以讓學生寫不同的人,還可以寫過生日、過年過節及勞動等不同的事。學校里有不少活動,結合活動寫課間十分鐘,寫拔河比賽,寫“六一”兒童節,寫自己所上的一堂課,寫自己的同學老師,寫學校的變化。到社會上,一次遠足、一次爭執、一處美景、一場演出、一項活動,都可能成為觸動你心弦的焦點,不妨動筆來寫一寫。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自然就愿意寫了。走到哪兒,留心到哪兒,只要心有所感悟覺得不吐不快,就寫下來。這是讓學生在平時寫自己愿意寫的題目,也就是真正的寫作。真正的作文就是去寫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要你寫,是自己需要寫才寫的。
(二)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我們平時在單元學習中要求學生寫作的題目則是一種不得已的練習,對于這種題目不一定是學生愿意寫的。作為教師要創設情境,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起來,讓學生的寫作和自己的生活接近起來,也就當作寫自己的生活來寫,這樣學生就愿意寫了。比如“我學會了××”這個題目,鼓勵學生先口頭表達一下,自己學會了什么,學生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自己學會了做米飯、騎車、包餃子這些事兒,讓學生把自己學會的這些事兒寫下來,就是寫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經歷。比如,學習了“游記”這一單元,讓學生寫自己的游記,先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去過哪兒,有哪些見聞,是否感受到了美,感受到愉快。學生會回憶起自己去了“麥積山”“五泉山公園”等等地方,通過回憶讓學生按照游覽順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把印象深刻的景物寫具體,這就是學生自己的游記。只要情境創設得好,學生自然就有了寫作的積極性。
(三) 多鼓勵,少批評。
學生剛開始寫作文,要堅持鼓勵的原則。一年級時鼓勵學生把話說完整,二年級時鼓勵學生看圖大體上說清楚圖上的人物、事件。三年級鼓勵學生寫通順一段話。對于每一位同學來說,每寫一次作文,都需要老師的鼓勵,切不可挫傷孩子的寫作積極性。對那些實在寫不出什么的學生,要降低要求,只要書寫認真,格式正確,哪怕用了一個好詞,寫了一個好句子,都要進行鼓勵,讓學生鼓起勇氣,不斷超越自己,教師切不可吝惜鼓勵,更不能挖苦、諷刺。
(四) 注重講評、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在平時的單元寫作教學中,教師先根據單元作文訓練的要點引導學生回想起親身經歷或體驗,打開寫作思路,幫助學生完成作文草稿。作文草稿完成后教師要認真閱讀草稿并進行歸納總結。要從整體上評價學生習作中的優點及不足,對個別學生的優點還要放大了進行表揚。讓寫得好的學生在班上讀自己的作文,學生會很樂意。學生的點滴進步獲得老師的肯定,就會激發學生下一次把作文要寫好的興趣。到中高年級,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各種作文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一旦學生作文獲獎,學生就有了更大的成功體驗,這會更加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
二、 注意積累素材和語言材料,讓學生有的寫
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勤于動筆。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生活。用心去觀察,注意身邊的一草一木,注意周圍的事物、現象,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作定量的要求,只讓學生堅持去寫,內容不限,篇幅可長可短。將自己的日記隨時進行翻閱,審視自己的經歷與感受。長期堅持肯定會積累不少的寫作素材。我們的學生堅持寫日記,積累了不少素材。比如“當保姆”“弟弟的生日”“拔田”“補習趣事”“捉泥鰍”“侄女駕到”“收集毛桃核”“看電視愛發感慨的奶奶”“開學準備”“拉扁豆”“碾扁豆”“剝杏核”“接自來水”“堂哥考上大學”“鏟菜”“門前蝸牛”“發豆芽”“換牙”“看動物世界”“做飯”“洗衣服”“遛狗”。我們讓學生將自己的素材經常去看,有的學生將素材寫成了大作文,發表到班級作文報上。
積累語言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說什么話,不知道用什么詞句來表達,總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困惑。因此,在平時的課內、外閱讀中,要注意積累詞語、名言警句。弄清字、詞、句的意思并恰當運用這些詞句表達自己需要表達的意思,使表達更加清楚,更加具體、生動、形象。我們讓學生自己準備積累本,平時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并在作文中恰當運用。
三、 課文引路,讀寫結合,學會修改,會寫作文
能夠把自己要說的話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還得學會一些語言材料組織的方法。如果是應用文的話,還得學習一些應用文書寫的格式。從哪里學到呢?教材上的課文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這些課文作為范文,值得我們去模仿、借鑒。寫人吧,我們模仿《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習文章用倒敘的敘述方法用多件事來寫人物,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描寫人物的方法;寫物吧,我們模仿《可愛的小松鼠》《大熊貓》《翠鳥》幾篇文章,因為覺得這些小動物實在可愛,于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它們不僅在外形上十分可愛,它們的生活習性也讓人覺得十分可愛的;寫景吧,我們模仿《迷人的夏天》《美麗的小興安嶺》《瑞雪圖》這幾篇課文,抓住景物“迷人”“美麗”“雪大、雪美、人歡樂”的特點來描寫景物的方法;寫事吧,我們模仿《撈鐵牛》《田忌賽馬》,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組織材料的方法。寫請假條、留言條、書信等應用文,我們也有借鑒的范本。在模仿中揣摩一些寫作的方法,在模仿中我們將習得的方法逐步遷移。教材在編排上也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借鑒,然后在單元寫作中進行遷移運用,讀寫結合,逐步達到會規范地使用語言材料進行表達的目的。
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修改作文。好的作文都是修改出來的,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如何修改作文,從四年級開始,一直到六年級,教材逐步讓學生明確作文修改的“六有”標準(有根有據、有條有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有詳有略、有情有義),讓學生體會“六有”的含義,教給學生在原句中進行修改作文的符號,學會對作文進行評價與修改,形成自己完善習作的能力。“六有”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有根有據”就要求寫真實、前有呼后有應;“有條有理”就要求寫作要“言之有序”;“有血有肉”要求表達要具體,“言之有物”;“有聲有色”要求表達要生動、形象;“有詳有略”要求寫作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有情有義”要求寫文章要有中心、有感情,“言之有理”。通過舉例子,讓學生以“六有”的標準對照修改自己的作文,使習作達到文從字順、字斟句酌,初步具備寫文章的能力。
這樣,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明白了作文的本質,把學習作文當作我們生活所必需的一件事去做,留心身邊的人、事、景、物,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堅持寫日記,積累素材,堅持積累語言材料,并在平時閱讀文章時探究別人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組織材料的方法,學會用“六有”的標準對照修改自己的作文,相信通過實踐,學生一定會愛寫、能寫、會寫作文了。
參考文獻:
[1]鄧宏剛.讓學生愿寫、愛寫、能寫、寫好[C].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論文精選,2004.
[2]曾喬逞.讓學生“愛寫作文、會寫作文、寫好作文”——“中國名師”新課標作文示范課啟示[J].新課程:教師版,2005(1):49.
作者簡介:
朱寶,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市安定區景家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