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有眾多文化遺產,是世人了解歷史文化的基礎。在如此優厚的先天條件下,我國早在初中就開設了歷史課程,旨在讓現代的學生了解我國發展的進程,了解中華文化。但是由于歷史知識理論性較強,多為生澀的文字,再加上這些歷史事件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所以很多學生對于初中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不高。新課改以后對初中歷史有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理念,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此教學理念下,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呢,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一、 引言
歷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有效地落實歷史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以目前我國初中歷史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還需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二、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上文已經說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詳細地記錄了我國的發展歷程,學習歷史是每個中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對于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歷史知識距離我們的生活較遠,且理論性比較強,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而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產生了學習興趣,才會有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進而提高歷史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還需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有效地落實歷史的教學。
三、 關于初中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 新課改理念的落實力度較差
新課改中已經明確了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進行基礎知識的教授,還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各項素養,讓其更加全面地向前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發展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仍有些許教師無法有效地落實新課改的理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一味要求學生背知識,記憶歷史事件等,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不佳。
(二) 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在全新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只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才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但是教師慣于“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中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過于依賴教材,在教學時一味地讓學生學習歷史概念,導致學生需要學習的信息量非常的大,這種枯燥的理論學習方式,大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失去了歷史教育的真正意義。
(三)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應用較少
現階段,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非常突出,可以說我們已經完全地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了我國的各個領域,在教育中的應用也非常的普遍。但是根據對初中歷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可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應用較少,教師還習慣于在黑板上寫板書,對于多媒體、微課、電子白板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應用較少,這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也非常的不利。
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一) 積極開展歷史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歷史知識理論性比較強,但是內容卻十分的豐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打破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掌握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歷史活動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知識的內容,還可以將學生的生活與歷史知識相聯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壯觀視頻,吸引學生的學習眼球,并告訴學生本節課的教學與此視頻相關,課后我們會開展知識競賽,獲勝者有豐厚的獎賞,學生們瞬時間有了學習的興趣,積極地進行學習。
(二)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刻板,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感。而近些年我國信息技術發展得非常快速,很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被應用到教學中,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等,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而這其中,多媒體輔助教學工作的應用最為廣泛,其自身具有視頻、音頻、動畫等效果,可將理論化的歷史知識,更加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解“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時,如果教師只是用課本上的文字給學生講解此歷史事件,學生對于此歷史事件只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下載關于鴉片戰爭的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此事件的歷史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 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融合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想走,自我展示的機會較少,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體現,導致學生過于依賴教師,離開教師就不能獨立地進行思考和學習。新課改后,對于初中歷史教學進行了新的要求,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組織學生積極地進行討論,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課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了解到歷史知識與我們的生活也有實際的聯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歷史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讓學生進行掃墓活動,學生可以充分感受革命英烈的氣息,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體會到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用無數先輩的鮮血換來的,進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當然這樣積極的實踐活動,教師要定期的開展,才能更好地熏陶學生,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魯德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3):153-154.
[2]劉麗霞.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5(10):434-435.
作者簡介:李華英,吉林省延吉市,吉林省安圖縣兩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