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蘇州市教育局基于蘇州教育傳統和教育實踐提出了“蘇式教學”與“蘇式課堂”?!疤K式課堂”的核心是“以生為本”,注重學生自主體悟與感悟。而作為區域教育,該如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將從三方面進行分析:精簡有道,思中取巧;自由開放,讀中求悟;靈動巧妙,寫中獲益。
關鍵詞:蘇式課堂;核心素養;精簡;開放;靈動
說到蘇州,大多數人會想到精巧細致的園林、靈動潺潺的流水、古樸的白墻黑瓦以及那淳樸善良的人兒……作為蘇州市的一名人民教師,既被蘇州文化所熏陶,又擔當著傳遞傳統文化的職責。所以,具有濃重地域文化的“蘇式課堂”成為越來越多老師的教學課堂,在研究、探索、實踐中散發出其獨特且耀眼的光芒。
蘇式課堂最獨有的特點應是以學生為主。蘇州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曾提出“不教之教”的觀點,即“教是為了不教”,這正是蘇式課堂的最終目的,而“以生為本”則是其核心所在。蘇式課堂將“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模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新型課堂,即精簡、開放、靈動的蘇式課堂。借用葉圣陶先生的話:“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對應到現實的語文課堂中,則可用“讀”“思”“寫”三個字來概括,借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養成語文的核心素養。
一、 開放自由,讀出異同
蘇式課堂是真正適合學生成長的課堂,擺脫課本的束縛,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感悟、探索、實踐,可以去尋求課本以外更廣闊的知識海洋,這更能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我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學生都知道這出自于《水滸傳》。但其實,根據學生實際的特點與接受能力,這篇課文已經被改編過了,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簡單、可讀性強的文章。但是原著中精彩的人物語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形象生動的描寫都有助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借助教材,我向學生介紹了原著的相關信息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鼓勵他們帶著對教材的理解再去讀原著,領略更為具體、生動的情節和更為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同時,我還對他們提了一些小建議:將原著與語文書中的情節相比較,找找有什么不同?在我的推薦下,學生們的興趣異常高漲,有的在原著旁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的干脆把原著中的生動語句摘抄下來;有的竟然根據情節、人物、環境這故事的三要素將不同點羅列出來……學生的熱情一下感染了我,于是我又帶著學生們查閱各種資料,開展討論會,不知不覺就把文章讀得入木三分。此外,在學習《祖父的園子》時,我也向學生推薦了《呼蘭河傳》,學生通過賞讀,深深地被那份祖孫情所打動。
二、 精簡有道,思中取巧
在蘇式課堂中,“簡”并不是簡單,更不是膚淺,而是對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追求教學目標簡約、明確;“精”則是精致,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老師應通過合理且精致的教學環節和教學設計使學生發揮課堂主動性,自主思考感悟。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是四年級的一篇說明文,課文通過列數據、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來介紹互聯網,將互聯網的特點和作用凸顯出來。通過學習總結,我把說明對象的定義、特點和作用歸結為主要的介紹內容,讓學生抽絲剝繭,通過提煉關鍵語句知曉由電纜、光纜或無線電波把億萬臺電腦連接起來的,包住地球的“大網”就是國際互聯網,而它的特點是構造大、傳遞信息快和內容多,作用則可用“五個可以”來說明,這樣對定義、特點、作用逐一分析,學生一下子就可以理解本篇課文的精髓之處。
三、 靈動巧妙,寫中獲益
“蘇式課堂”教學,需要發揮每位教師身上的創新性。因為,有教得靈動活潑的老師,才有學得靈動活潑的學生。這樣,教育會是多么快樂且有趣的一件事。
中年級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起步階段,此階段夯實學生寫段的基礎,對其今后的組段成篇有著推波助瀾的功效。“會寫”的前提得是“樂寫”,于是,我以活動作文為把手,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在第一次的“畫鼻子”游戲中,我側重于指導學生進行動作的觀察。游戲進行中,參與者的神情、動作或話語往往都稍縱即逝,旁觀的學生很難記憶下來,更別提用文字描寫下來了。所以,我一般都會用手機捕捉一些精彩的情節,通過反復播放,從而讓學生回憶起來。在播放過程中,我也會重點指導如何描寫畫鼻子同學連續的動作、神情的變化和說話的語氣等。等學生完成后,我還進行了修改,組織習作點評課,讓學生互換交流,相互取長補短。
第二次的習作是《有趣的實驗》,寫的是觀察雞蛋在鹽水中浮起的過程。此次活動按照放雞蛋前——放雞蛋中——放雞蛋后的順序進行,習作也以此為框架,但重點是各環節的心理描寫。引導學生將看到講臺上的試驗器具時的好奇、聽到老師宣布實驗內容的期待與興奮、實驗久久未成功時的喪氣與質疑和成功后的驚喜與對現象本質的追問表達出來。
第三次仍然是活動作文,這次在過程上比之前兩次更為復雜。學生對于“撞蛋比賽”興趣很大,從初賽就熱情高漲,到半決賽時的扣人心弦,再到決賽的驚心動魄。三個過程都有學生的參與,但多數同學將三個環節三等分,內容相似且語言平白無奇。經過一次試寫后,我重新指導,要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并適當地交流精彩語句,我發現聰明的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這三次活動作文,雖然都是以游戲為主題,但訓練的寫作目標卻不同,且是螺旋上升狀態的。通過一次次的指導和練習,學生對活動作文的結構與寫法也了然于胸,其觀察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蘇式課堂”是將蘇州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到課堂中的教學改革,是動態變化的,不斷探索的。只有抓住“蘇式課堂”的特點,才能發揮學生的課堂主人翁的地位,促使其“讀、思、寫”能力的養成,“蘇式課堂”之研究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未來基礎教育的頂層理念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J].教育家,2015(9).
[2]孟曉東.“蘇派教學”探微[J].江蘇教育,2010(13).
[3]成尚榮.蘇派的教學風格[J].江蘇教育,2010(7-8).
作者簡介:
計奕倩,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