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中的重要內容,而人文思想的滲透又是德育教育中有效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學教學是滲透人文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指導學生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科學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思想,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以七年級的生物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科學課堂中滲透人文思想。
關鍵詞:德育教育;人文思想;課堂;生物教學
布盧姆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中,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三大領域。我國的教育學家們結合我國的國情將布盧姆的教學目標理論豐富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樣一來,傳統的教學目標就變得更為立體,其中的第三維目標更是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的滲透,只要教育工作者合理挖掘,科學課就可以上出具有人文氣息的課。
一、 從細小之處入手,尋找大道真理
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比如在《生物與非生物》這一節教學中有一個素材是講蝸牛的,教材以蝸牛作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去發現和總結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身的內容是比較簡單的,但是我們可以對蝸牛本身的特點進行挖掘,滲透人文思想。大家都知道蝸牛是一種爬行速度極慢的動物,在我們看來蝸牛不管在速度還是力量上都是弱者,但是我們如果分析一下會發現,蝸牛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背著殼走,從質量的比例上看,蝸牛的殼是其體重的五分之一,假如是我們人類,相當于每時每刻都要背著一個約10 kg的物體,那么我們是否還能快速地活動呢?所以這樣看來,蝸牛在力量上其實并不弱,雖然這個殼并不是特別重,但是每時每刻背著也確實不易。再還有蝸牛雖然爬得慢,但是蝸??梢栽诘都馍闲凶叨皇軅?,就憑這一點,蝸牛已經是自然界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雜技運動員了。因為蝸牛的腹足會分泌黏液,黏液能夠保護自己不被刀割傷,因此雖然蝸牛爬得慢,但是它能在鋒利的刀刃上行走,這是其他動物不具有的,這樣看來,蝸牛也是自然界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了。
在蝸牛的教學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1)每種生物都有屬于它的生存技能,我們不要看到它的優點而過分地夸贊它,也不要因為它的缺點而看扁它。這就像獵豹是森林里的奔跑冠軍,但要比壽命,在烏龜面前它就是蚍蜉撼大樹,不自量力了。同樣,在一個班里,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所長,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同學的成績差而看不起他,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才能,或許在運動、音樂及其他領域,他們有很了不起的本事呢。當然也不乏有一些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他們連穿衣疊被等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試問這樣的同學是優秀學生嗎?(2)凡事不能盡善盡美,要做專才就只能放棄其他一些東西,如果什么都要學就只能做個各方面都知道一點但都不精深的所謂博才了。
二、 從基本單位入手,培養細心謹慎
在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生命真的是很奇妙的。小小的一個細胞什么都有,從起保護作用的細胞膜到發出指令的細胞核,這一切配合得是那么完美,那么精細,一點都不會出差錯。我們很多同學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考試中因沒看清題目或不仔細計算而出現各種錯誤,仔細想想我們連小小的細胞都不如。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不負責,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沒有認真的態度,什么都做不好。如果細胞像我們這樣老是出錯,我們早就一命嗚呼了。大家知道癌細胞怎么形成的嗎?癌細胞就是因為各種因素引起細胞功能紊亂而形成的,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神奇的細胞也是由一些基本的化學物質組成的,這些物質本身的特性和特別的排列結構賦予了細胞特別的功能。在科學上我們把這個叫做結構決定性質。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有什么樣的性質,而什么樣的性質又決定了什么樣的用途。這些又給我們啟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差異,我們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我們就能做好事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北大,也不是只有上北大才算人才,這一點每個同學都應該清楚。我們只要堅守本分,踏踏實實地去學習,去做事,我們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 從科學真理入手,體悟科學之美
細胞學說中提到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組成。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就這樣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了生物界萬千物種的共同規律。真是應了那句話:大道至簡。不管是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草履蟲,還是億萬細胞組成的人類,都符合細胞學說所闡述的規律。設想一下,我們的科學是如此的偉大,這么多的生物,我們能夠發現它們的一個共同規律,就是它們(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而且細胞又具有三種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或擬核)。就這樣,紛繁復雜的生物界就這樣被統一起來了。
我們的社會也一樣,多么復雜,有的時候多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都會引起巨大的麻煩。但是,如果我們心存良善,不管做什么都會得到包容和諒解,這就是做人,積善成福。而在學校里,我們要明白自己的職責是學習。不管是誰,都要學習,這是身份決定的,我們是學生,這一點必須清楚。但是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精通文化知識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些學生善于學習文化課的知識,以后可以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學,但是有些學生做不到這些。筆者認為這些學生同樣可以學習,可以學習老師為人處世的方法,學習同學的堅持不懈與孜孜不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曉玲,讓愛在教育中凸顯人性的光輝[J].中國教育研究論壇,2010,(5):140.
[3]任寶祥.外國教育家論德育[M].北京:電子科技出版社,1985:234.
作者簡介:
史貴陽,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店口鎮第一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