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佳+陳文波+趙麗紅



摘 要: 本課題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雙語教學課程培育條件和教學效果相互作用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與授課學生基本學習素質(語文、數學能力)高度相關;從事雙語教學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教育觀念是雙語教學效果關鍵影響因素;教師對本專業知識掌握深度比外語能力更能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各培育條件變量對雙語教學課堂效果都有顯著影響,教師業務素質、學生基本學習素質和制度與激勵機制有著更高的顯著水平,其中教師業務素質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最大,雙語教材的選用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最小。
關鍵詞: 雙語教學 培育機制 實證研究
1.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雙語教學在世界各國廣泛應用[1]。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采用雙語教學的學校越多,雙語人才越多,接受國際先進科技水平的速度越快。在我國,以培養專業素質高,熟悉有關國際規則,能夠熟練掌握外語(特別是英語)進行國際交流的中高級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為目的的雙語教學受到越來越多學校和老師的青睞[2-5],雙語教學研究成為各國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
目前,國內外的雙語教學在師資培養、教學管理、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研究[6-12],特別是對如何評價雙語教學效果和雙語教學實踐等方面研究的較多。但對雙語教學培育條件與教學效果的相互作用機制等方面研究還缺乏必要的深度[13-15]。本文以江西農業大學雙語教學課程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等多種方式,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影響雙語教學效果因素、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促進雙語教學健康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依據。
2.調查對象、內容與研究方法
2.1調查對象與內容
本研究針對開設的38門雙語教學課程展開了調查,調查的內容有雙語教學課程特性(開設院系、學時數、課程性質等)、接受雙語教學學生特性(性別、年齡、成績綜合排名、高考成績、外語成績等)、雙語教學授課教師特性(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外語水平等)等,調查部門涉及學校人事處、教務處、學工處等。同時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教師及聽課專家進行了調查與訪談。
2.2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首先,對雙語教學的培育條件(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進行梳理與總結,以學生成績為衡量雙語教學效果的關鍵性指標,采用回歸分析法、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對雙語教學培育條件與教學效果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研究;其次,采用等級回歸法,定量分析雙語教學培育條件與教學效果的作用關系,探討雙語教學的培育機制,并就如何增強雙語教學效果提出建議。研究的技術路線如下圖所示:
3.雙語教學培育機制的內涵
“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現已廣泛應用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機制,“泛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16],理解機制這個概念,最主要的是把握兩點:一是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是機制存在的前提,因為事物有各個部分的存在,就有一個如何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問題。二是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一定是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機制是以一定的運作方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它們協調運行而發揮作用的。對于雙語教學課程來說,其培育機制是指構成雙語教學課程培育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也就是指社會時代背景、經濟文化需求、學校的文化環境、教學條件、受教育者自身素質及教育者的文化水平能力等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及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限于數據的可獲取性等原因,本文的研究集中在雙語教學培育條件與教學效果的相互作用關系上。
4.研究結果
4.1雙語教學效果與學生基本學習素質相關性分析
為了定量反映雙語教學效果,本研究用雙語教學課程學生成績進行衡量,而用接受雙語教學學生的高考成績中的語文、數學和英語成績衡量學生的基本素質,我們發現有如下規律:
雙語教學課程學生成績與其英語成績成正相關,而且相關系數較高。為了保證抽樣的普遍性,我們分別抽取了不同學院4個班級作為樣本,統計了雙語課程成績和對應學期的外語成績,并同時查閱學生檔案獲取高考外語成績。以雙語教學成績為Y,對應學生的高考外語成績為X,采用Y=b*X+a的線性回歸模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Y=0.83X+18.6(f=113,r=0.93,F>F■),相關極顯著。以同樣方式以學生對應學期的大學英語成績為X進行回歸分析后發現,相關很顯著,Y=0.67X+24.7(f=113,r=0.74,F>F■)。對比回歸分析方程后發現,雙語教學課程成績盡管與學生的外語成績相關顯著,但對學生高考外語成績的依存度(表現為更大的b和更小的a)顯然要比同學期的大學英語成績大。高考外語成績是學生在固定培養模式下的外語成績,可以認為是學生外語能力的真實表現;而大學英語成績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約(如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缺乏老師和家長的監管,對考試不夠重視等),對學生真實的外語能力反映有限,這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綜合可見,雙語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外語能力正相關。
同樣研究發現,雙語教學效果與學生數學能力(以學生高考時數學成績或大學高等數學成績衡量)和語文能力(以學生高考時語文成績衡量)也高度相關,規律基本相似。我們用Y表示雙語課程成績,以X1表示外語成績,以X2表示數學成績,以X3表示語文成績,建立線性回歸方程。Y=16.59+0.52X1+0.11X2+0.2X3(f=113,R■=0.93,F>F■),由于Y,X1,X2,X3都是百分值,單位相同,回歸方程可以解釋為:學生的雙語教學課程成績有52%來自于學生外語素質,11%來自于學生數學素質,20%來源于學生語文素質,雙語教學課程分數中的16.59分來源于其他因素。不難發現,外語素質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同時外語、語文、數學加起來可以解釋83%的雙語教學課程成績。如果以雙語教學課程成績表示學生的雙語教學效果,以學生的語文、數學和外語成績表示學生的基本學習素質,那么研究表明學生的基本學習素質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綜上,在選擇雙語教學開課對象時,要著重考慮到學生的基本學習素質,不能不顧事實,盲目跟風。endprint
4.2雙語教學效果與教師業務素質相關性分析
對于雙語教學教師而言,其教師素質表現在對本專業知識掌握深度、外語能力等硬素質,表現在對教師職業敬業精神、教育教學觀念等教書育人的軟素質方面。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對21位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進行調查研究。
從事雙語教學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教育觀念是雙語教學效果的關鍵影響因素。當問到“如何看待自己大學教師職業”的時候,回答“是一種關榮而高尚的職業”者有12位,回答“僅是一種職業而已”者有5位,回答“沒有光榮感,想盡快離開”者有4位。查閱相關老師對應的教學課程成績與試卷后發現,持“是一種光榮而高尚職業”積極態度的,其教學課程的學生成績優良率(優>90分,良80分—90分,合格60分—80分,不合格<60分)都在75%以上,而持“僅是一種職業而已”或“沒有光榮感,向盡快離開”等消極或負面態度的,其教學課程的學生成績優良率都在30%以下;另外當問到“為什么從事雙語課程教學”,回答“充實自己,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國際接軌能力”的有13位,回答“響應學校教學改革要求,完成院里教改任務”的有5位,回答“增加自己的教學工作量”的有3位。查閱相關老師對應的教學課程成績與試卷后發現,持“充實自己,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國際接軌能力”積極態度的,其教學課程的學生成績優良率都在75%以上,而持“響應學校教學改革要求,完成院里教改任務”或“增加自己的教學工作量”等中性或消極態度的,其教學課程的學生成績優良率也都在30%以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從事雙語教學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教育觀念是雙語教學效果的關鍵影響因素。
教師對本專業知識掌握深度比外語能力更能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本研究隨機調查了雙語教學課程的聽課教師18位,盡管大家對雙語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的表達不一,認知不盡相同,但是當問到“教師專業知識與外語能力那個最能影響雙語教學效果”時,都一致回答是教師的專業知識。由此可見,語言僅是知識的載體,脫離專業知識,再好的語言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根基;雙語教學的效果重點在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次之才是提高外語能力與國際相關知識的接軌能力,這一點不可動搖。
4.3雙語教學課程培育條件與教學效果作用分析
一般認為:雙語教學的培育條件有教師業務素質,學生的基本學習素質,雙語教材的選用,雙語教學課程選擇,制度與激勵機制等五個方面。由于培育條件很難定量化,本研究結合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采用三級指標的量化值對二級指標進行定量化研究。具體實施辦法是:對聽課教師采用本研究的指標體系對雙語教學課程進行評價,每個二級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的打分值如果占到二級指標值的85%以上,認為是優秀,等級為1,70%—85%認為是良好,等級為2,60%—70%為合格,等級為3,60%以下為不合格,等級為4。同樣,對雙語教學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也采用相似方法,所不同的是累積到一級指標,占到一級指標值的80%以上,認為是好,等級為1,60%—80%認為是中,等級為2,60%以下為差,等級為3。針對調查走訪的57份打分表,采用等級回歸分析法對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在SPSS10.0中分析完成。分類變量的賦值方法見表1,回歸結果見表2。
對應課堂教學效果常數:差為80.251;中為78.120;好為73.414。對應的各等級累計概率的回歸方程分別是:link課堂教學效果為好=73.414-(0.875*教師業務素質+0.767*學生基本學習素質+0.214*雙語教材選用+0.798*雙語教學課程選擇+0.787*制度與激勵機制);link課堂教學效果為中=78.120-(0.875*教師業務素質+0.767*學生基本學習素質+0.214*雙語教材選用+0.798*雙語教學課程選擇+0.787*制度與激勵機制);link課堂效果為差=80.251-(0.875*教師業務素質+0.767*學生基本學習素質+0.214*雙語教材選用+0.798*雙語教學課程選擇+0.787*制度與激勵機制)。因為回歸方程單位都是無量綱的,從顯著水平(P值)可以看出,各培育條件變量對雙語教學課堂效果都有顯著影響,表現為顯著水平都<0.05。其中,教師業務素質,學生基本學習素質和制度與激勵機制有著更高的顯著水平。從回歸系數來看,教師業務素質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最大,雙語教材的選用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最小。
5.結論與討論
自從2001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各高校紛紛嘗試開展雙語教學,教學效果各有千秋。學術界、教育界圍繞如何提高雙語教學教學質量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雙語教學培育機制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本文從機制本身含義出發,將雙語教學課程培育機制簡化為雙語教學培育條件與教學效果的相互作用關系,并基于江西農業大學雙語教學課程,通過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等多種方式,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影響雙語教學效果因素、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與學生基本學習素質(語文、數學能力)高度相關;從事雙語教學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教育觀念是雙語教學效果關鍵影響因素;教師對本專業知識掌握深度比外語能力更能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等結論。根據對雙語教學培育條件對教學效果的作用關系分析表明:教師業務素質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最大,雙語教材的選用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最小。雙語教學課程培育機制研究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限于時間和數據的可獲取性等原因,本次研究只考慮了教師業務素質、學生的基本學習素質、雙語教材的選用、雙語教學課程選擇、制度與激勵機制等五個雙語教學培育條件,對更廣泛的影響因素如經濟文化需求、學校文化環境等沒有考慮。如何進一步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及各培育條件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是本研究深入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四耕,戴云.我國雙語教學研究新進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6(8):48-52.endprint
[2]黃明.我國高校雙語教學與國外雙語教育之比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49-54.
[3]吳平.五年來的雙語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大學教育,2007(5):37-45.
[4]張同利.加強高校雙語教學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7(5):90-92.
[5][美]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曾龍.美國雙向雙語教育述評[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7]David P. Dolson, Jan Mayer.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ree Program Models for Language - Minority Student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reported findings[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1992(16).
[8]唐樹良.加拿大沉浸式雙語教育與我國雙語教學的比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4.
[9]Merrill Swain and Sharon Lapkin , Evalua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A Canadian Case Study[J].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5(19).
[10]姜宏德.“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4(6):32-34.
[11]李永濤,朱小平.農科院校專業課雙語教學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9(6):279-281.
[12]何明霞.高校雙語教學“羊群行為”分析與發展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07(9):59-60.
[13]李春茂,巫躍鳳,劉玉.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進展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14]王麗萍.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制約因素:實證分析與對策建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8(1):77-80.
[15]蘇克勤,王亞偉,王瑞.農林院校雙語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14):181-182.
[16]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基金項目:江西農業大學教改招標項目“高等院校雙語教學課程的培育機制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通訊作者:陳文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