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紅
【摘 要】自2012年以來“慕課”的井噴式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文章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化機遇為挑戰,進行教學改革,把慕課借鑒到教學中去,并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管理變革,結合本校自身的專業特色與專業優勢,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慕課教學方法。
【關鍵詞】慕課;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翻轉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提升了許多傳統行業的層次,也給每個行業帶來了沖擊、變革、進步與挑戰。“互聯網+教育”意味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模式的轉變、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即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于信息技術的偉大的變革中。“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就是“互聯網+教育”的新興產物,它始于2011年秋天,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界最大的革新”。2013 年開始,中國各所大學也紛紛宣布加盟“慕課”,“慕課”出現爆發性增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網上名校、名師的高水平教學資源變得唾手可得,那么應用轉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及其教師未來該如何生存?2012年《時代周刊》以“大學已死,大學永存”的專題報道,引人深思[1]。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本著開放的態度,敢于直面挑戰,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1 地方本科院校《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面臨的困境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數字電子技術》教學仍然大部分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其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內容越來越豐富,可是課時卻越來越緊縮。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集成電路和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已經日益深入影響和滲透到科學技術、國民經濟、醫學和國防等領域,“數字化”的浪潮幾乎席卷了一切應用領域[2]。《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各高等院校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系統性,又有很強的工程性、實踐性。但是現實的問題是該課程教學學時較少,導致大量教學知識點無法展開,很多內容淺嘗輒止,教學效果差。
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互動、答疑、討論的時間有限。課堂主要還是以教師“教”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沒有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體現學生“學”的真正目的,難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不高。學生曠課、課堂玩手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學習氣氛不夠活躍等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3]。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把學生從眾多網絡的誘惑中拉回課堂,靠的不只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教學改革,還要借助于互聯網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借助互聯網讓教學內容更加精彩紛呈,教學手段更加豐富。
慕課的出現,無疑為解決上面種種困擾成為可能。目前,“慕課+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被認為是地方本科院校值得推薦的較好的教學模式。
2 地方本科院校《數字電子技術》應對慕課的方式
(1)將慕課的優勢借鑒到教學中來。國內外一流高校的慕課網站一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其視頻清晰精致,教學資源豐富,教學設計、教學名師上課效果都比較優秀,把這些資源進行篩選,取長補短,選取出能夠適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水平的慕課,借鑒到教學中去,這樣教師既可以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還可以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以學生的“學”為本,進行“翻轉課堂”等教學設計,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本校的特色和專業優勢,成立自己的《數字電子技術》慕課團隊,探索建立自身特點的《數字電子技術》慕課。正如達特茅斯學院數字學習項目部主任約書亞·金博士所說,對每個大學來說,重要的不是問“某種慕課有沒有市場”,應該問的是“我們的教授和學校的特長在哪里”。找到自己的優勢才是關鍵所在。應用型高校也有自身豐厚的文化底蘊,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更有其他院校難以企及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名校、名師、名課的資源,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也許具有自身教學特色、符合地方應用型高校學生教學深度的慕課課程更能為這一群體的學生所接受。
3 地方本科院校《數字電子技術》慕課課程內容的設計
1)重新組織《數字電子技術》教學內容,設計以核心知識為主線的課程模塊。由于《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集成電路的外特性及其應用是重點,所以在設計課程知識點的時候,要始終圍繞《數字電子技術》的核心內容,并兼顧“應用”有序展開。比如,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圍繞著一個中心概念、一個集成模塊的應用進行設計。但是,在設計這節課時,還需要重點把握這節課與上節課、下節課內容之間的銜接關系,增強課與課之間的邏輯性、連貫性和整體性,以便學習者在正式學習時能夠將這些看似孤立的短課內容關聯起來,形成具有活性的知識網絡。
2)在對《數字電子技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總體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圍繞教學重點、難點、疑點,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通過問題層次細化及問題邏輯關聯,以“微課程”為教學單元,建立“微課程”教學的問題體系。
3)課程網站教學活動模式的設計,主要包括有導學、督學、促學、助學等模塊。
(1)導學是指該課程開課前在網上列出該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以及學習目的等。它包括:課程一體化導學、課程章節導學和課程考核導學。
(2)督學。首先對本課程視頻做斷點設置,督促學生完成所有視頻教學的觀看任務;其次網絡后臺數據提供對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計劃執行情況的追蹤記錄,判斷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對進度緩慢或有可能棄學的學生進行回訪和提醒,同時為學習者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每周作業、小測、考試等都有時間提醒,督促學生及時提交完成等等。
(3)促學。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程還設置了一些激勵政策,比如:視頻觀看完成率的加分政策;設定討論分值,對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加分鼓勵;增加課程設計的額外加分鼓勵政策等。endprint
(4)助學。助學是在線課程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階段,由于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自主性參差不齊,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各異,所以,由教師進行“助學”既要注意學生的整體水平,又要照顧個體差異,體現個性化助學服務,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保證教學質量。可以通過《數字電子技術》“慕課”的云數據中篩選出關于學生觀看視頻時的回放點位置、小測時比較頻繁出錯的知識點等等的數據,并進行系統的分析,分析出學生整體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并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學習水平,并以此為依據將學生分割為幾個群體,針對每個群體的水平和特點實施專門教學,做到因材施教,這就使分層次教學成為可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多種技術手段進行優化組合,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除了提供教材外,《數字電子技術》慕課網站還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材料、參考輔導資料、ppt課件、Multisim仿真軟件、隨堂小測、作業互評、定時測驗等,并增強網絡互動環節,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解答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4 地方本科院校《數字電子技術》慕課的應用
不管是借鑒得來的慕課資源,還是自己設計制作的慕課,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課堂。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精神交流與文化傳承是網絡教學無法替代的。把“慕課+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混合式教學,無疑于是取兩者之長,既能有網絡豐富、生動的教學方式,又能還課堂教學為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合作意識以及探索精神。
利用“慕課”上《數字電子技術》網絡大數據模擬實境,發掘出學生的新需求并提升教學質量。慕課的出現, 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種改革的可能——教師可以將在線視頻作為教學的線上環節,要求學生在課堂外先聽課,課堂內則側重深度的分享探討、問題解決、團隊合作、課題設計等[4]。即教師每隔一段時間,安排集中面授輔導課,內容主要是進行重點難點講解,解答疑難問題,作業講評,組織學生討論等。即教師通過網絡反饋,分析到學生學習的問題所在,進而在翻轉課堂時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比如針對性地解答一些常見問題,設計一些針對性的討論題目,采取競相搶答的方式回答問題,讓學生自己制作ppt上臺演講相關的知識點的理解等等;分組討論時在最后打分評出若干明星小組,給予加分鼓勵等等,讓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使得課堂“生動”起來。
要使慕課資源實現共享,很重要的一環是建立學分互認與評價機制。地方院校要探索學生跨校選課的教學管理、成績考核、學分互認、學習效果評價等機制,保證共享課程健康、有序、規范建設與運行, 確保課程質量。
對教師而言,本著開放的心態,大膽接受慕課,在應用慕課的同時,還需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從以“教師教學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主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輔導為輔”,突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實現了觀念上的創新。
【參考文獻】
[1]王應解,馮策,聶蕓嫤.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6):80-84.
[2]王宏昊,于春雨,崔陽.慕課背景下電子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與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35(10):89-91.
[3]閆麗霞.地方高校教師融慕課資源于課堂教學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6(17):95-98.
[4]張偉俊.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5(02):56-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