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規定:“要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學生在小學階段學好四則混合運算,并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是終生有益的。但是,計算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深思,以往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如計算方法、技巧和速度等,現在很少提了。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呢?文章主要就此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基本功;計算技巧;計算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3
作者簡介:李秋花(1966—),女,湖南耒陽人,小學一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實施新課標后,新教材對計算能力的要求較低,計算題涉及較少,導致現在學生的計算基本功和基本技巧普通降低,而計算題又是每次考試的必考題。我就近幾年來小學升初中考試題卷作了一些統計,其結果顯示:在每次考試中計算題基本上占了總分值的30%以上,這僅僅是對計算題狹隘的理解,包括口算、脫式計算、解方程、列式計算及簡便計算。如果從廣義上來講,它還包括一些填空,主要是用來檢測學生迅速、準確、合理、靈活運算的能力。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從基本功抓起
1.計算題的解法
一般的題目,要按四則混合運算的法則,一步一步地脫式即可,運算復雜的題目,算一步回頭查一步,做到一步一回頭,步步無差錯。對于特殊算法,可以采用變形約分,活用定律性質。
例如,3-÷17-=3--
=3-。
2.計算題注意事項
要認真細心,計算前要認真審題,仔細觀察,看清楚題中的數字和符號。例如,32×0.125×0.25,經常會出現0.125×8+4×0.25=1+1=2,還如×÷
×,經常會出現等于1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這些容易錯的地方特別對學生加強指導。
3.思考和積累
計算是一個硬功夫,需要扎扎實實的基本功才能靈活應對,建議每天堅持練習,至于練習的方式方法和練習的強度,教師可以根據本班情況而定,不管形式怎樣、方法如何,教師一定要有評價、有獎勵,日積月累,學生的計算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從計算技巧抓起
1.熟記規律,化難為易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認為:題不離算。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熟記一些規律,化難為易,例如,熟記12~252和1π~10π的數值、25×4=100、125×8=1000、= 0.25 =25%、
=0.75=75%等;又如,在口算題中25%+=1、+0.875=1……,在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時,已知半徑為3cm,周長為2×3×π=6π≈18.84cm,面積為
π×32=9π≈28.26cm2。
2.注意速度與巧算
從一、二年級起,簡便技巧在日常數學中就有了滲透,而為什么到了六年級,仍然有學生對于簡便技巧應用得不熟練?原因在于方法不當,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簡便計算中的“巧”,只有通過對比,學生才能悟出哪種方法最簡便。例如,計算3-8÷17-時,一眼看出,沒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計算簡便,只能按運算順序去做,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將題目變成3--時,就可以用減法的運算性質使計算簡便,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單獨進行速算與巧算的訓練,這就需要學生對基本的運算定律掌握清楚,尤其注意其適用范圍。如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是沒有的,這就需要學生將除以一個數變成乘其倒數,再運用分配律進行計算。
3.注意計算題的書寫格式和要求
在我們數學計算教學中,必須有硬性規定,無論是什么題,最后結果一定是最簡分數。脫式計算必須有步驟,簡便計算必須有簡算的主要過程,解方程必須寫“解”字,而且每步的“x”與“=”都要對齊,列式計算必須用綜合算式或用方程來解,否則將不給分。因此,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特別要注意這方面的訓練。
三、從學生的計算習慣抓起
學生大多數時候不是不會計算,而是在計算中不是抄錯數字了,就是背錯乘法口訣了,要么是小數點點錯了,要么多寫個0或者少寫個0,這些都是一些極小的錯誤,但卻經常出現。因此,平時的練習教師就要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定時開展改錯題訓練。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粗心的錯誤。總之,計算題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我談到的幾點雖不全面,但只要認真落到實處,相信能為我們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曉春.小學計算教學的新探索[J].教育評論,2006(4).
[2]梅 芳.關于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