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培養自己的興趣,江蘇省政府和教育部簽署了《學校美育改革與發展備忘錄》,其中明確提出:在江蘇省范圍內將逐漸把初中美術、音樂學科納入到學生的中考中。對于每個中學藝術類教育者而言,新加入中考的藝術學科成績的測評標準和實施策略是需要思考的問題。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藝術測評辦學》中指出: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學業指標和發展指標三部分構成。本文以這“三個指標”為出發點,以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為導向,就學生的常規課堂教育和課外學習兩個方面的成績測評方式,提出了具體實施策略,旨在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提高美學認知。
關鍵詞:初中美術;中考;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一、 引言
人們把美術稱為“無錯誤的學科”,在美術中似乎不存在對與錯,黃色加藍色可以調出不同色調的綠色,同一個主題又有著千變萬化的表達,它對錯誤的諒解和新的嘗試有著更寬松的態度。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教學評價不應是機械的,測評方式也不應是單一的,在考核學生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和美術素養。美術在中考中的測評可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審美要求為出發點,從課堂教育和課外學習兩個方向入手,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測評:課堂實時反饋、平時作業、期末理論測試、課外活動的附加分,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考核學生,同時能夠以一種更開放、有效的方式指導學生對藝術的熱愛,鼓勵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
二、 以“課堂成績”為主體,“多方面”考評
(一) 課堂教學的“實時性”
在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方面,課堂的實時反饋是一項重要評價指標。但以何種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打分,是每個美術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加減分”制。在上課前,教師就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準備一些客觀性的問題,在課堂上以集中的方式或課堂穿插的方式進行提問,教師根據學生舉手搶答的情況進行加分,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老師準備一些主觀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思考。以各抒己見的方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再根據學生的觀點酌情加分。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鞏固和加深學生美術學科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對美術的思考,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全班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下是對課堂提問考核評價表的設計,旨在進行有效性嘗試。
然而在課堂上難免會有些同學表現不夠良好,例如:忘記帶繪畫工具、同學之間交頭接耳、或者做其他科目的家庭作業等。如果是課堂上教師提醒后仍然有不良行為的同學可采用減分制,例如A同學本堂課減去1分記錄在考核評價表上,教師備注扣分理由,以課堂的實際表現情況酌情減分。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向在課堂上公布學生的“課堂成績”,給表現良好的學生以鼓勵,同時提醒表現欠佳的同學要努力。在學期的期末,對每個學生一學期的總體表現進行綜合計分。
加減分制是課堂實時記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直觀的評價。
(二) 課堂作業的“延時性”
學生的平時課堂作業是學生參與美術學習重要的一環,屬于操作性技能的訓練,是每位學生必須完成的內容。教師對學生每次上交的作業進行百分制評分,并附上畫面精彩之處或需要如何調整的評語,學生能夠根據教師評語對自己的繪畫作業有個明確的認知,并嘗試進一步完善畫面。與此同時,成績的高低對學生心理也會產生一種影響,有進步時會產生成就感,退步時也會思不足。
美術學科其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學生平時課堂作業的考核并不是“一錘定音”的如果有想帶回家畫的同學可以帶回去繼續畫,下星期美術課帶來準時交,或者某次作業教師已經給過分數并且給出如何調整的評語,學生根據教師評語進行調整后在作業上注明“已修改”字樣并寫上日期,教師給予二次打分的機會。我對于學生的作業主要看這三方面:一看是否有創新意識,二看畫技是否好,三看作畫態度是否認真。教師多次強調評分的標準不單單是畫得很好的作業能得高分,學生的參與態度,努力程度和進步狀況都考慮在內,如果是和前面一次作業相比明顯認真,認真的態度會給作業加上很多分。
(三) 理論測試的“全面性”
設置美術理論測試,主要考的是一些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或一些常識性的知識。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對美術不感興趣,不需要學美術理論,但是要清晰地認識到一部美術史也是一部古代發展史,它記錄著人類歷史文明足跡,學習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等美術理論可深入領略傳統文化內涵,更深入認識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美術史與一般文化史、歷史學、民族學等都有交叉關系,所以不單是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是中學生需要知道的常識性問題,比如:在眾多的南京文化代表中,最能體現南京六朝古都形象的,是一尊神奇威武的石刻—辟邪。
這些常識性的知識在初一至初三的教材上都有,并且教師在課堂上也會把重點部分強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每節課記幾個知識點,教師板書在黑板上,學生用筆記錄在美術本上,記好以后全班一起回顧知識點以加深記憶,讓學生腦中有個印象,下堂課一上課再提問,教師提問全班同學一齊回答,這在學生不刻意去背誦的前提下做到腦中有個印象,做一些客觀題是迎刃而解。
三、 以“課外學習”為參考,“多角度”測評
藝術能夠培養我們的感性認知,提升人文素養,老師鼓勵并引導學生自行拓展自己的美術學習,比如老師在有限的條件下開展興趣小組課程,組織學生積極報名參加;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繪畫比賽;或者鼓勵學生自覺參加校外活動,比如去美術館參觀或者觀看畫展以開闊眼界、體驗文化藝術的魅力,要求學生將看展覽的感受寫成文字或者用口述的方式分享給全班同學;教師在課前或者講完課以后空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發言,對于發言的同學予以表揚。學生參加美術實踐活動、校外美術學習、觀看美術展覽等,可以提供參與活動的照片或撰寫心得體會等材料,也可以將看畫展的圖片進行分享并簡要描述,參加繪畫比賽獲獎提供獲獎證書,老師可以對于學生的各方面表現酌情加分,以構成對學生的“多角度”評價。
四、 以“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方式最終評定
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標準》一書中,針對教學評價提出如下建議:“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記錄學生整個美術過程,把每學期成績及表現情況記錄在檔案袋里,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為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
把學生美術作業情況與學生在參與整個美術中表現的態度,努力程度以及在美術活動中的良好素質,三者結合起來,教師在學生自評和集體民主評議后,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資料,綜合分析后評定出該生的總評成績。
五、 總結
教育部將美術納入中考的科目旨在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藝術感知。對于老師而言,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給予每個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更要從各個角度發現學生的優點,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的著眼點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善于向他們提出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風,不斷提高技藝。新的測評模式不但使少數優秀者可以得到優良成績,而且也使大多數愿意積極參與美術活動、態度認真的“作畫困難者”,也有可能達到良好成績,這就為不同層次與不同水平的學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獲得成功與表現自己提供了機會。
美術老師在教學過程和成績評定中,表達對他們不同方面的欣賞,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評定美術成績時,不僅要看作業質量和考試分數,而且還要考慮整個過程中,學生對美術的整體認識。新測評模式不僅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只關心畫作的手法、技能的片面性,而且要關心學生在創造畫作的過程所展現出來的對美的創造力。新的測評模式注重激發學生參與自我評價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在自我測評中不斷認識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從而能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宋昊芳.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美術考試的變化[J].體育.美育2017(32).193-194.
[3] 劉春燕.新課程改革下美術教學的激勵評價[J].藝術教育與美育2017(6).14.
作者簡介:祝榮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伯樂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