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金輝
[摘要]語文教學應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在進行語言文字學習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思想認識上的啟迪。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防止把語文課上成識字課、朗讀課或者群體閱讀課,要抓住課堂中的生成點,結合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整體把握,要對字詞的理解、觀點的表達等方面進行指導,閱讀課要能夠成為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發(fā)展思維、豐富情感的有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低段;閱讀教學;課堂生成;閱讀指導
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學好各門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以文質兼美的文章的學習,會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準確把握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在學習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思想。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會出現(xiàn)重視識字忽視閱讀、重視朗讀忽視個性化解讀等問題,所以,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應充分利用好教材選用的精美文章,適當開發(fā)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在識字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小學低段閱讀課的實效。在閱讀課上,無論教師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和突發(fā)狀況,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課堂生成,把這些當作好的教育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
一、抓住課堂生成,指導字詞學習
在語文閱讀課上,需要隨文學習字詞,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準確了,才能準確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現(xiàn)字詞錯誤的時候,也正是對學生進行詞語理解指導的好時機。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識字”第2課《樹》的時候,在聽寫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出現(xiàn)了錯別字,我沒有只讓學生寫幾遍改過來,而是將一個作業(yè)本上的錯誤寫在黑板上,然后提醒學生看,當學生看到“桂樹”寫成“掛樹”的時候,大家都笑了。笑過之后,我問學生:“你一定發(fā)現(xiàn)了,有一個字寫錯了,你能幫他改過來嗎?”很多學生舉手表示能改,改過之后,我對學生說:“你們注意到了,有很多漢字長得很像,就像親戚一樣,就像你的爸爸和你的叔叔,盡管長得很像,還會有細微的差別,咱們寫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了。”然后,我讓學生再看這一課的字詞,告訴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立刻說出他們的想法。比如,這一課有好幾個字都是“木”字旁的,于是,我和學生一起書空練習寫這些有“木”字旁的字:楊、桐、松、柏、楓、棉、杉,學生在讀詞語、寫詞語的過程中,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印象更深刻了。我抓住一個漢字的聽寫訂正契機,復習和鞏固“木”字旁漢字,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二、抓住課堂生成,指導朗讀方法
小學生很喜歡朗讀,他們愿意一起大聲朗讀課文,喜歡讓老師和同學聽到自己的聲音大,因而課堂上朗讀課文的時候,經常出現(xiàn)唱讀的現(xiàn)象,似乎只要讀得聲音大了,就是達到了朗讀的要求了。其實,朗讀是檢查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能力的最好契機,因為學生只有對文本的理解深入、準確了,才能用自己的感情再現(xiàn)文本的內容和情感。從這個角度說,低段學生更需要老師給予更準確的朗讀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指導,而不是模糊地要求學生怎樣讀,如果沒有指導和練習,學生的朗讀能力是不會提高的。
學習第7課《媽媽睡了》,第一遍朗讀的時候,學生就一起大聲地讀出來,沒有重音,也體現(xiàn)不出停頓。在學生讀完后,我對學生說:“孩子們,讀課文一定要根據內容來讀,這一課寫媽媽睡著了,夢中的媽媽又美麗又慈祥,你們的聲音這樣大,會把媽媽吵醒的,讀這樣的課文應該輕輕地,誰能用輕輕的、不吵醒媽媽的聲音讀一遍課文?”學生朗讀后,比之前好一些,還是存在重音、停頓方面的問題,我又范讀了一遍,然后讓學生自己朗讀,再讀給同桌聽,最后再進行全班齊讀,這一次,學生聲音適度,能聽出重音停頓了,朗讀的效果非常好。課堂上出現(xiàn)朗讀問題的時候,正是教師進行朗讀方法指導的最好機會,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這樣的課堂生成,對學生做好朗讀方面的指導。
三、抓住課堂生成,指導閱讀理解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在低段閱讀教學中要了解閱讀的重要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強學生、教師、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指導,防止讓語文閱讀課成為從教師到學生的單一方向的學習。在學習教材中的課文時,要結合文本,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學習一些閱讀理解的方法,同時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以《媽媽睡了》為例,在學習這一課的時候,我主要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幾方面指導:
1.整體感知
學生學習字詞和朗讀課文后,結合課后練習,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中的媽媽睡著時是什么樣的嗎?”學生能用自己的話回答,根據學生的這些回答,我又追問學生:“媽媽是在什么時候睡著的?剛睡著的時候,看到的媽媽是什么樣的?”學生說:“媽媽是在哄我睡午睡的時候先睡著的,她睡得好熟、好香。”我又引導學生思考:“課文里哪里寫了媽媽睡得好熟好香?”學生就說出了媽媽睡著了很美麗,很慈祥,很累。學生回答正確后,我提醒學生,看一篇文章的時候,一定要先弄清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人、什么事,這個人(事)是怎么樣的,這樣的指導為學生將來的閱讀學習奠定了基礎。
2.關注重點詞語
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結合文本理解這些重點詞語的意思,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一段、一篇文章的內容了。在學習《紅馬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有一名學生說:“課文寫了我在一節(jié)美術課上畫紅馬的故事。”我抓住這個切入點,讓學生再看書,看看能不能再補充些詞語,把這件事說得更清楚?學生看書后說:“課文寫了一節(jié)美術課上,老師讓大家自由畫畫,我畫了紅色的馬,得到老師表揚的故事。”然后,讓學生比較誰說得更清楚,哪個詞語重要,概括的時候一定要說,學生就能找到“自由”這個詞語,結合上下文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后,學生就容易理解美術老師讓大家自由畫畫,就是想讓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這樣就能畫出獨一無二的有個性有價值的畫。這樣,教師抓住課堂上學生發(fā)言不完善的地方,將它作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切入點,課堂教學內容就能自然而然地展開,也能幫助學生知道閱讀文章的時候要抓住主要詞語。
3.聯(lián)系實際表達
閱讀不是教師教學生課文的內容,而是師生、編者、文本之間多重對話的過程,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既要讓學生結合文本學習字詞句標點等語文知識,又要讓學生跳出文本,結合文本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習《紅馬的故事》課文自由說話的時候,有一名學生說她在課外班學習畫畫時,老師說物體是什么樣的就要畫什么樣的,有棗紅色的馬,沒有鮮紅顏色的馬,為什么美術老師還說文中的“我”畫得很好呢?我抓住一些學生沒有理解這篇文章主要內容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這個美術老師畫得好不好?他這節(jié)課的要求是什么?你喜歡老師這樣的做法嗎?”學生再次閱讀后說老師畫得很好,他懂得美術的基本要求,但是本節(jié)課老師讓大家自由畫畫,看誰的想法獨特,畫出自己認為最好的畫,所以老師說他畫得好,就是因為他畫的馬是獨特的,有想象力的。學生表示很喜歡這樣的老師,因為讓美術課更有意思,讓大家發(fā)揮想象,自由發(fā)揮。學生評價完這名老師后,我又追問:“你身邊有這樣允許你自由發(fā)揮的人嗎?”這個問題比課后題的范圍還要廣些,學生既可以說老師,也可以說自己的家人,話題的范圍大了,學生就會有話可說。閱讀時,教師也要抓住學生理解上不準確或不全面的地方,再結合文本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方面的指導,課堂效果就會更好。
總之,在小學低段閱讀課上,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的生成,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亮點和不足,不僅要簡單評價,還要抓住這個機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閱讀相關問題的指導,閱讀課就會成為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發(fā)展思維、豐富情感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于永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1).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