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成智
摘 要:課改進程愈加深入,初中數學除了注重知識講授外,還應對德育加以深層關注。從德育出發,對其融于初中數學的功能以及現狀進行探析,并對相應滲透策略進行總結,以期為推進德育建設作出貢獻。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滲透策略
現階段,人們不論是思維還是行為方式均因信息推動而產生變化,傳統道德也遭受一定沖擊,也對德育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初中數學需要推動德育融于課堂,確保數學涵蓋的學科、美學以及應用等層面的價值得到彰顯,為強化教學效果夯實基礎。
一、推動德育融于初中數學的功能和現狀
素質教育需要教學秉持“以生為主”的原則,推動其全面發展,確保人才素養契合社會需要。推動德育融于數學課堂,可以引導學生明確相應的道德規范,還可提升他們對于數學存有的深層認知以及理解,確保數學教學更富實效性。
當前部分學校雖然對德育極為關注,但是在學科融合層面并不理想,滲透效果也很難契合預期。而這則和教學實踐聯系密切,部分教師仍舊秉持“應試教育”相關理念,教學僅對知識灌輸加以重視,導致學生興趣以及探知欲無法得到調動。此外,教學評價相對欠缺,多以考試成績為標準展開評估,并未以綜合素養以及能力為對象展開考查。
二、德育滲透至初中數學的有效策略探析
1.從教學思想出發進行轉變,強化師資建設
行為以思想為其先導,因此從教學思想出發進行轉變是推動德育融于數學課堂的關鍵環節。現階段,學校需要明確德育在學生發展層面具備的重要意義,需要就其在數學教學上的功能以及價值進行定位,并將德育納入到對應的大綱當中。此外,學校還應推進師資建設,依靠培訓或者是教研等多樣形式,對教師思想做到及時更新,并對德育成果進行分享,確保教師理論得到有效充實,為強化教學效果夯實理論基礎。
2.從數學教材出發對德育因子進行挖掘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教師除了以正向教學觀為指導外,還應從數學教材出發對德育因子進行挖掘,確保知識架構得以重新整合,加深學生在數學學科層面的理解,并強化其道德素養。比如,對圓周率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作補充介紹,依靠圖片或者是視頻等引導學生了解圓周率相應的計算過程,并對祖沖之生平進行介紹,講述他在數學旅程上的艱辛,確保學生感悟到祖沖之不畏艱難的精神。雖然數學在教材層面并無較多德育內容,但課本不乏公式以及定理,教師除了講授此類知識外,還可針對教材內容加以適當延伸,對數學家相關事跡進行補充,依靠他們的事跡來鼓勵學生,從而強化德育效果。
3.依靠數學史來對學生加以正向引導
推動德育融于數學課堂,教師需要從數學精神出發展開德育教學,確保學生伴有的為成績而學習的觀念得到改善。教師可依靠數學史來對其加以正向引導,可選取部分代表人物,借助對其研究成就、過程等的介紹來鼓勵學生。教師可依靠網絡進行資料搜集,并以教材內容為導向進行數學史的針對講授。比如,數學家華羅庚便提出過優選法,該理論在科學實驗以及生產領域應用甚廣,給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貢獻。陳省身教授則是現代微分幾何的重要開拓者,因其數學貢獻而獲得了沃爾夫獎。借助數學史的切實講解,學生必然會明確數學學習并不僅是關乎成績,而且關乎國家,從而提升其學習理想。
4.推動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做到有效聯系
推動德育教學融于數學,還應確保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做到有效聯系。教師可以數學特點為導向,將國內大事依靠數據來呈現,引導學生依靠數據變化來感悟社會變化,從而對其數字化形式的道德觀進行培養。比如,教師可引入如下例題“李華的父母月收入共計5000元,而今年年收入相較于去年提升了15%,那么小明父母去年收入為多少?”該題為年收入計算類型的題目,可借助函數展開計算。待學生完成后,教師則可向學生展示相關統計數據,引導學生感悟經濟以及社會變化,從而對其展開愛國以及愛黨教育。
總之,推動德育融于初中數學是緊跟教育趨勢、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需要從思想觀念出發適時轉變,同時針對教材含有的德育因子進行深入挖掘,還可依靠數學史等方式來推進德育,確保學生素養得到高效強化,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德育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林.初中數學德育教育功能的發揮[A].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年1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1.
[2]張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學的實踐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9):98-99.
[3]王桂英.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思想政治及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5):109.
[4]趙云山.初中數學滲透德育的基本要求[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