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姬
摘要:在小學課程的教學中,差生的存在是客觀的,在小學數學的教育轉化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有充分的了解,選擇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對差生進行巧妙的指導與轉化,引導他們發現數學的趣味性,幫助其增強學習的動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努力學習,把差生轉化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合格人才。
關鍵詞:小學 數學 差生 轉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0197-02
小學生處于智力成長的關鍵時期,而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關鍵學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每年都會出現一定數量的差生。一直以來差生都是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且嚴重的問題,將數學差生轉化為優等生是大幅度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每位教師必須認真對待與研究的問題。本文就小學數學差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進行如下探討:
一、小學數學差生形成的原因
小學數學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學生自身、教師及家庭三方面因素影響。
⑴學生自身因素:數學本身具有抽象性造成差生由于自身智力、自控力等原因,在學習數學時發生障礙。加上數學本身較為枯燥,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還要學習語文、英語兩門主科,學習任務較重,因而極易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致使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及布置的作業漠不關心,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布置的作業未完成就去玩耍。導致當天的問題沒解決以后又學了新的知識,疑難不斷堆積,最終停滯不前;解題過程缺乏步驟性,缺乏思考的動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另外,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少差生很努力,但學習成績仍然很差,究其原因是缺乏好的學習方法,不會觸類旁通;聽課效率不高,抓不住學習的重難點,久而久之喪失學習的信心。
⑵教師原因: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未考慮差生的能力,課堂填鴨式教學,差生學習通常感到非常吃力;此外,差生通常不受教師的歡迎,這是由考試、競爭等因素決定,教師認為差生是拖班級后腿,因而課堂上常限制差生發言,有時甚至與其發生言語或動作的沖撞等,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⑶家庭因素: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對知識的掌握具有重要影響,家長若對學生課前及課后的學習不重視,缺乏有效監督與指導,往往導致學生對教師過度依賴,怕動腦,長此以往使得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此外,少數農村地區小學數學差生里有的家長文化素質較低,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少過問,因此沒能給孩子起到一個模范作用,而是“重養輕教”,溺愛現象普遍存在。
二、差生轉化的策略
1.加強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與掌握事物及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也是其內心強大的動力,小學生由于缺乏較為明確的認知,因此他們的行動大多出于個人的喜惡,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差生對于抽象的東西往往較難理解,而數學本身的抽象性較強,因此教師應在課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善于運用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實例進行演示,盡可能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現,從而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更集中注意力,保持思維的活躍。[2]例如在一年級數學的教學中,學生由于幼兒園及家庭的啟蒙教育大部分都已經學會了10以內的加減法,因此不能讓學生誤認為數學就是單純的數數與計算,而應通過生活中的趣問趣答向有一定深度思考的數學題的過渡,使學生不覺得數學的枯燥,同時發現數學的趣味性,可在課間學生加餐時間提問:“假設每個小朋友吃完1個雞蛋需要2分鐘,那么班里30個小朋友一起吃,需要幾分鐘?”有學生立刻站起來搶答:“60分鐘!”這時不能直接判定答案的錯誤,而是繼續問是否有別的答案,引導班上的同學進行思考。
2.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差生,消除差生自卑感
教師應看到:差生的今天比昨天好,即使沒有變好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差生是可以向優等生轉化的。小學生的心理還不成熟,加上一些數學差生往往認為自己生來就比別人差,當教師對優等生頻繁贊許,而對差生冷眼相待時,差生在心理上將自覺低人一等,因此喪失學習動力,極易走向極端,在這種狀態下教師越是逼迫他學習,差生將越反感,成績也會越差。[3]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滿懷愛心與希望,注重合理、理想的師生關系,坐下來與差生悉心交談,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訓斥,給予他們足夠的平等與尊重,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善于給予點撥與激發,當差生取得進步時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表揚。與他們交朋友,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與學生之間相互感知、相互理解與信任,可在班上提出優等生與差生“一對一”課后教學模式,安排一個數學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幫助一個差生,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考核目標,并給予一定的獎品作為進步的鼓勵。另外,還可將數學競賽中較為簡單且預估差生也可解答的題目挑選出來讓學生們嘗試著解答,毫無疑問經過提示后將有同學能夠答得出,此時應對他們予以表揚與鼓勵。
當差生體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心與期望時,就會增強對教師的信任,消除自卑感,從而增加學習的動力。
3.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差生的學習特點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教材的不同特征及差生的認知能力特點對教法進行靈活調整,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漸過渡,盡量降低學習的坡度,適當給予模仿性練習的機會同時加強變式訓練。在進行課堂的講授時應充分結合差生的接受情況,盡量保持語言的通俗易懂,必要時應放慢教學進度;加強直觀教學,善于利用直觀的教學用具;作業的布置應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保持題量的適中,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適當降低對差生的要求,不可一刀切;針對數學差生的教學內容應以夯實基礎、滾動提高為主,在適當降低教學內容難度的前提下促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數學思維方法[4];還應注意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注重課外實踐,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從而鞏固知識,更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其從根本上體會到數學的意義。
4.重視差生的家訪工作
要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不能只掌握學生的在校情況,還應經常進行家訪,給予差生特別的關心,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及生活中的困難,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以隨時了解他們的情況;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避免“告狀”的現象,囑咐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氣急敗壞地回家打罵孩子,更要嚴格監督孩子的課后學習,以增加孩子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5]
三、結語
總之,數學的教學中差生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差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要杜絕將課堂作為少數優等生的劇場,對差生的形成原因進行全面了解并作細致分析,善于以眼神、微笑或贊揚等方法對差生進行暗示與鼓勵,滿懷愛心與耐心,盡可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鼓勵他們積極向上。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斷思考與探索激勵差生參與學習的方法,他們將會重拾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這也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趙寧.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漫談[J].社會科學,2015(8):20.
[2]邵陳標.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教學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6):67-71.
[3]徐曉芳.轉化小學數學學習后進生的點滴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6(21):38.
[4]齊愛民.關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怎樣轉化后進生的思考[J].未來英才,2016(11):173.
[5]蘭杰色約.彝族地區小學數學教學中轉化差生的探究[J].讀寫算:教師版, 2017(43):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