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巍巍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以小學數學計算算理教學為核心,分析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結構,提出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和計算能力,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水平。本文針對這種現狀,就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展開了分析與討論,從而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結構;教學策略
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計算能力,了解四則運算與估算技能,而理解算理是幫助學生掌握算法的前提條件。算理即為四則運算理論依據,包括數學概念、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等內容,進而為算法提供理論依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結構,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聯系生活,借助探究討論等學習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應用在生活實踐中,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形成數學技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
(一)呈現方式
小學階段數學計算教學通過主題圖、教學工具和生活經驗等操作活動,使得學生可以直觀體會算理,進而提高數學計算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百以內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小棒等數學工具,通過小棒的合并、拆分以及重組,理解百以內加、減法的算理,而中年級學生可以借助本身的計算經驗、概念、定義等理論知識,對百以內加、減法進行優化和再構,理解算理。而針對高年級學生的二位數乘上一位數豎式計算中,要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從數量關系入手,引導學生對算理進行抽象理解和歸納,進而達到教學效果。
(二)發現方式
在小學階段,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整數加減運算而言,依靠學生生活經驗的合理應用,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化表達,在位值制的基礎上加以引導,使得學生發現和構建基于本身經驗的數學化表達;針對中年級學生的整數乘除法而言,以實際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對位值制進行整合和再構,使得學生發現基于本身再創造的數學化表達;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小數、百分數運算而言,依靠知識遷移和類比,使得學生發現基于形和質的溝聯式表達,這些過程都是學生思維從具體到抽象的轉變過程。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教學策略
(一)強化理論知識,奠定學習基礎
在進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算理,教師要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特別是針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而言,學生計算技能和運算能力的培養,要依靠于學生對“數”的理解程度,也正是如何,的人教版教材在編排上把運算意義和數概念與計算教學融合在一起,實現算理和算法的無縫對接,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綜合質量水平。例如,數概念依靠十以內、二十以內、一百以內等方式進行編排,計算也是根據十以內、二十以內、一百以內等方式進行編排,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清楚認識數概念與運算意義,使得學生可以將計算教學置于實際問題中,以達到二者的相互補充,提高學生對數概念與運算意義理解的整體性,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強化理論知識,可以奠定學生的學習基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促進思維轉化,奠定思維基礎
如圖1所示,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為具體形象思維,有意注意維持時間較短,并以短時記憶為主,這就要求教師在計算教學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中,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聯系具體情境觀察學習對象,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系統的積極參與,通過數學工具的操作,把抽象算理形象凸顯出來,進而為算法提供充分的原理支撐。教師要全面促進學生的思維轉化,不斷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教師通過直觀操作啟發學生了解“5÷ 與5×3”間聯系,學生初步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圖形中分,通過平均分操作,發現“5÷ =5×3”,進而在學生具體操作中構建形象化算理體系,深入理解算理,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綜合質量水平。通過這種思維轉化,不斷奠定學會的思維基礎。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結構包括呈現方式和發現方式,并要求教師強化理論知識,奠定算理學習基礎,促進學生思維轉化。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計算的結構,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接觸生活,借助探究和討論等學習方法來了解計算,掌握算法,并應用于生活實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技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并奠定算理思維基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算理,將算理和算法有效結合在一起,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綜合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蔣敏杰.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7):37-42.
[2]李新.識得“計算”真面目——計算在小學數學中的價值分析與教學策略初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8):56-60.
[3]于文哉.小學數學計算算理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62+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