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王琪+徐升偉
摘 要:創造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同時它也是作為一個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由此,培養個人的創造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幼兒期作為培養人類創造力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具有其至關重要的地位。如果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在幼兒時期培養幼兒養成創造性思維,開發其創造能力,就能在幼兒以后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本文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采用文獻綜述的方法,通過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并將其與創造力的相關理論結合起來,最終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運用到對幼兒創造力開發的實施中去。它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學前創造教育對教師及教學環境的要求,其重點在于開發創造,以人為本。即幼兒園等早教機構和教師群體尊重學習者的環境,讓兒童自由學習,通過學習活動實踐,進行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和自我創造,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經驗。本研究通過對學前兒童創造力開發問題的探討和總結,希望能為幼兒教育現狀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可行的方法,從而促進對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和培養。
關鍵詞:創造力;學前教育;人本主義心理學;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內涵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60~7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視研究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與價值的西方心理學的思潮、取向和革新的運動。由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又反對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強調“以人為本”和“以整體人為對象”,關注人的價值與尊嚴,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實現,故稱它為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取向,以現象和存在主義為基礎,以正常人特別是精英為重點,強調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價值、經驗、健康人格和自我實現。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越來越關注教育領域。
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觀的內容包括五個方面:(1)倡導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期達到自我實現;(2)主張將情、智融為一體,開展最佳成長的內在學習;(3)堅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4)主張進行課程改革,實施意義學習和經驗學習;(5)提倡學習是一種人際的相互影響,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
二、創造力綜述
創造力的內涵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于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的看法,當發散思維表現為外部行為時,這就體現了這個人的創造能力。其行為表現有3個特征:1.變通性。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2.流暢性。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3.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在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三、對學前創造教育的思考
進行學前創造教育的必要性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泛指一切開發人的創造力的活動,狹義的創造教育是指青少、幼年的創造教育,它包括專門學校的創造教育與中、小、幼、普通學校的創造教育。“學前創造教育是對學前兒童實施的創造教育。即旨在使幼兒最大限度地內化人類的本質與本質力量,獲得更大自由的教育;是以幼兒創造性的充分發展為軸心統合能力和人格全面發展的教育;是為幼兒高度人性化以達到與自然、社會及自身和諧的奠基教育,是依據創造原理和創造性發展規律,把造就創造型幼兒作為培養主體,實現個體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素質教育。”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學前創造在實踐中的要求
人本主義心理學學前創造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由于對幼兒實施創造教育的主體主要是教師,所以對教師具有很高的要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以學生為中心”思想的核心是重視人、尊重人,把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把教師視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盡管采取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但都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內發性和積極性,堅決反對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人物或絕對權威,把教師的作用定位在“催化”或“促進者”上面。這就要求教師真誠一致地和學生交往、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理解學生。在實踐中,教師只是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在其需要時進行提示,而不是直接的指導。在2015年11月的入園實習中,我在大班進行見習。在其中一節手工課的時候,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幼兒去幼兒園的小公園中認識落葉,并告訴幼兒們等一會兒的手工課需要落葉來做拼貼畫,所以需要幼兒帶幾片他們認為漂亮或者覺得等一會兒上課所需的落葉回教室。在課堂上老師給幼兒準備了剪刀、漿糊以及白紙,讓幼兒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及想象力,將手中的落葉剪成任意的形狀并粘貼在白紙上從而拼成不同的樣子。在此過程中老師耐心地詢問幼兒他們想要將手里的落葉剪成什么形狀、提供修剪的建議,并且積極主動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思考,使學生的學習具有主動性、內發性和積極性。在課程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收集了全部的樹葉粘貼畫,并且一幅幅的夸獎幼兒的樹葉粘貼畫。這既尊重了每一個幼兒的創造力,又激發了幼兒未來的無限創造潛能。教師耐心的細細誘導,使得孩子養成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馬金鳳.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教學的啟示.大眾科技2010,3(期):6段.
[2]王炳德.創造、創造性和創造力論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3,3(期):26~27.
[3]王炳德.論創造動機的激發[J].北京大學學報.2000:4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