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 楊江玲
摘 要: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區域、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確定精準扶貧對象是做好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首要條件,也是長期困擾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難點和痛點。本文結合高校精準扶貧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采用開發系統,信息共享,規定動作,精準資助,定時監督五步法,探索做好精準扶貧的方式方法,從而健全高校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認定工作機制。
關鍵詞:精準扶貧;精準資助;信息共享;定時監督
一、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認定的重要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區域、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2015年,教育部在工作要點中提出了精準資助工作要求,時任國家教育部部長袁仁貴提出:“要提高國家資助政策的精準度”,要求高校改革貧困生資助形式,向精準化資助轉變。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1]本文在精準扶貧理念下,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出發,擬采用信息平臺開發,資源共享,精準資助,精心培育的方式,探索做好精準扶貧的方式方法,從而健全高校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認定工作機制。
二、目前高校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精準扶貧學生分布零散,排查易缺易漏
確定精準扶貧對象是做好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首要條件。目前,各高校主要的做法是學校下發精準扶貧學生排查通知,輔導員或班主任召開班會宣講扶貧政策,指導戶籍地屬于精準扶貧地區的班級學生詢問家長或駐村干部自己是否屬于精準扶貧學生,如果是,就需要提交相關證明材料。高校精準扶貧對象的認定主要依靠學生自愿申報為原則,但是對于各個高校而言,能夠提交此類證明材料的學生占極少數,由于受助學生少,精準扶貧學生又分布在各個班級,所以更多學生表現出不重視,不理會的現象。學校沒有權威部門的名單對照排查,單單依靠學生自主申報,無非大海撈針。
(二)生源地建檔立卡時間不固定,重復排查工作量大
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申請程序主要由農戶申請,其中提出申請有困難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孤兒等由村民小組推薦;經村民代表大會推薦的評議小組組織評議,公示評議結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公示審核結果;縣級人民政府審定。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審定結果在貧困戶所在村和村民小組公告,并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機構備案才能成為精準扶貧對象。由于各地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申請、審核、公示時間不統一,造成學校出現剛排查完精準扶貧對象又出現新的對象的現象,重復排查的工作量極大。
(三)學生精準扶貧材料五花八門,高校無法辨析真偽
精準資助的首要任務是資助對象認定精準,這是做到精準資助的前提和基礎。[2]高校確定精準扶貧對象主要依靠學生主動上交的《(2016-2018)廣東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貧困戶幫扶記錄簿》,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上交的材料五花八門,有村委提供的寫著“精準扶貧”字樣的證明,有脫貧攻堅精準幫扶聯系卡,有精準扶貧愛心卡等等,面對種種證明材料,有的學校采取消極態度,簡單粗暴,照單全收,一律認定,有的學校積極與學生戶籍地政府部門、駐村干部取得聯系,逐一核實,但這其中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量可想而知。如今,精準認定資助對象,成為長期困擾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疼點和難點。[3]
(四)精準扶貧學生出現不愿資助或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現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因此,在“脫真貧、真脫貧”的過程中,精準扶貧助推社會公平顯得尤其重要。精準扶貧本意是幫助家庭經濟特殊困難學生解決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但是目前各高校存在著“兩級分化”現象,有的精準扶貧學生不愿接受資助;有的精準扶貧學生甚至肆意揮霍扶貧資金,浪費資源,這不僅不利于社會公平,還容易引起社會憤怒,嚴重傷害了政府執行部門的公信力。
三、構建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認定工作機制
(一)開發系統,信息共享
開發省級精準扶貧系統,將全省精準扶貧地區數據與學校數據匹配融合,實現信息共享。隨著互聯網+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大數據切入高校資助工作,是實現高校精準扶貧對象識別的有效途徑,大數據分析的結果能夠成為精準資助的有力支撐。大數據的更新有利于學校了解精準扶貧的具體標準,以便于更好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而地方政府扶貧部門也可以跟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受助情況。由此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統一思想,規定動作
脫貧攻堅是一項民心工程,扶貧工作是一項良心工作。由此,全省負責學生資助工作人員應該統一思想,用嚴肅認真仔細的態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高校輔導員應深入學習精準扶貧政策,了解精準扶貧認定程序,掌握精準扶貧學生受助標準。為了更好地做好精準扶貧工作,規定各地區統一使用《(2016-2018)廣東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貧困戶幫扶記錄簿》,規定各學校定期開展精準扶貧對象核查,各地各高校按照統一要求,定期給予相關補助。
(三)精準資助,精心培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要在服務引導中加強思想教育,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因此,高校要及時做好精準扶貧學生的思想工作,對于貧困但不愿接受資助學生要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和認識偏差;對于揮霍扶貧資金,浪費資源的學生要嚴肅批評,定期指導教育。同時,還要對全體精準扶貧學生精心培育,要了解他們的需求,為他們量身打造成長成才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使得資助育人工作既要有“精度”也要有“溫度”,實現優質的資助育人效果。
(四)加強溝通,定時監管
“脫貧攻堅”是國家“三大攻堅戰”之一,建檔立卡學生免學費和生活費補助政策是各省扶貧攻堅重要內容。因此,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應對扶貧辦確立的對象進行監督抽查,同時設立相關舉報制度,通過走訪調查核實的方式,切實了解精準扶貧對象的經濟狀況,防止出現“困而不助”“助而不困”的不良現象。教育管理部門應對學校進行資助資金發放與扶貧對象培育情況進行監督管理。高校應時刻與地方保持溝通和聯系,促進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生根、不斷完善、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曹曉晶.高校“精準資助”新模式——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J].運城學院報,2017(5):90-92.
[3]張潤華,常玉光;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機制探析[J].高教論壇,2018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