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
摘 要:近年來,我國西南地區與東盟家里了自由貿易區,這給兩地的高等教育合作帶來了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我多許多位于西南地區的高校相繼抓住機遇與東盟各高校展開合作。本文分析了高校交流合作的現狀,闡述了西南地區發展與東盟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西南地區;高等教育;合作
我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廣西、云南、貴州、西藏等省市區,西南地區總面積廣闊,人口眾多。但是對外開放的條件相較于沿海地區還欠佳,相鄰的東南亞國家大都是相對落后而且自閉的發展中國家,因此,西南地區對于向外的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西南地區也逐漸變成了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忽視地區。建立東盟各國與我國西南地區的高校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促進我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進程。
一、研究目的
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就是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西南地區與東盟各國的高校交流與合作也有它獨特的地方。本文分析了西南地區的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闡述了我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給我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針對發展的現狀,重點論述了兩地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為我國未來的高校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豐富了中外合作辦學理論。我國與外國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是隨著辦學的層次以及方式不斷地多元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資源配置以及整體結構都會得到相應的優化,從而實現在西南地區為我國培養具有一定能力的國際型人才,促進我國西南地區的教育行業的發展,整體實力的提高。
二、發展現狀
(一)孔子學院以及漢語推廣機構的開辦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文化向外輸出的一個渠道。我國注重在合作辦學階段面向東盟列國開展漢語推廣的工作,通過構建“漢語橋”工程,培養東盟本土化的漢語教師并外派我國的志愿者擔任國際漢語教師,在鄰國開辦孔子學院以及漢語教學中心,為我國的文化有效輸出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已經有重慶大學、廣西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與東盟列國的高校共同創辦了孔子學院。
(二)發展留學生教育,鼓勵學習東盟語言
在中外合作辦校中,不僅注重我國文化的輸出,對于外國文化也需要有選擇地引入。在西南地區與東盟列國高校進行合作與交流時,通過合作辦學或者互派留學生的方式,培養具有語言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從而促進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有序建設,實現為東南亞地帶的區域合作提供充實而強大的人力資源的支撐。對于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建設面向東盟各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基地,逐步擴大南亞以及東南亞的招生規模,而云南內部的高校也逐步加深了東盟的小語種教學。通過互派留學生的方式不僅為各國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還實現了貿易等多方面的溝通。
(三)加強教育交流活動的開展,舉辦教育展示
我國西南地區常與東盟開展教育活動。在2006年,云南省就舉辦了7次教育展,涉及到20多所高校的范圍。自2008年起,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連續在貴州成功舉辦了十屆。還有相關聲明指出,可以成立中國與東盟的教育合作聯合委員會,通過定期地舉辦教育巡回展示,推動我國西部地區的對外交流,深入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從而逐步實現我國西南高等學校與東盟各國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兩地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的往來,徐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進步。
三、西南地區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的意義
(一)通過后來居上、凸顯特色、收獲競爭力來推動西南地區“雙一流”發展
我國西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找不到徹底發展的出口。而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正是給西南地區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窗。中國-東盟的貿易合作區使得西南地區變成了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的前沿地。東盟成為了我國西南各省市區的主要貿易往來的對象。因此,我國西南地區大量需要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善于處理經濟貿易往來,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的綜合性人才。上述可以知道,我國西南地區的高校的發展現狀還有待提升,需要加強自身的教學水平,并加強與東盟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才能實現西南地區的“雙一流”發展。這不僅促進了西南高校不斷地注重自身的硬件建設,還切實提高了自身的辦學水平,逐步將眼光放至世界,展開對外的交流與協作,吸引外國留學生。西南地區的高校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毗鄰多個國家以及本地少數民族諸多,這正是該學校獨具特色的地方。學校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樹立國際化的發展目標,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雙重戰略,在緬甸、老撾等高等教育欠發達地區建立分校或者開展合作辦學,引進東盟教育發達國家特別是新加坡的優質高教資源在西南地區建立分校或者開展合作辦學,踏實做好學校自身的建設,從而實現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學生融合在一起,促使他們進行文化以及精神的交流,進而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自由貿易區輸出更優秀的國際性人才。
(二)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辦學特色
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是它發展和被社會公認的前提,這是一種經過長時間的穩定發展并獲的公眾認可的獨特而優秀的辦學特征。我國西南地區就有許多的特色專業,甚至有些專業已經超過了全國許多同類的專業水平。近年來西南高校也在不斷地創新自身的辦學理念,注重特色專業中的有競爭力的學科,并逐步發展成為高校的優勢學科。加強與東盟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使西南高校對于自身辦學特色的重視,他們通過不斷地引進多個方面的優秀教師,融入自身的文化培養專業特色的人才,鞏固自身的辦學特色。從而使得西南高校在與東盟進行合作與交流時有具有優勢和特色的一面,進一步促進自身的發展。
(三)建構形成西南地區與東盟高等教育的戰略合作機制為國家相關戰略服務
西南地區與東盟高校高等教育的有效合作與交流時,擁有自身的發展戰略合作機制。西南地區有效的對外交流對國家的有關戰略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下,促進國家的穩步發展。
1.促進西南地區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的制度完善
在我國西南地區與東盟各國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時,由于教育體制等多方面的差異,雙方在學歷上的共同認可還有一定的困難。我國在雙方進行交流合作之時,逐步與多個國家簽署高校交流學位互認的相關協議。目前我國已經與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簽署了學位互認的協議,對于其他的國家也在逐漸加快協商的進程,爭取可以早日實現與東盟各國之間的互相認可。這對于我國的教育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實現高校之間的國際交流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促進西南地區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法規制度的完善
我國西南地區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擁有自身與國外交流的自由貿易區。在貿易版塊,我國有一定法律法規制度的制約。在西南地區與東盟的高校合作中,我國也開始注重教育方面法規的建設與完善。實行教育的一體化是兩地的共同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整體成員國的利益。但每個成員國還擁有自身的利益,因此我國通過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來避免各國因為利益問題而產生的一切不利于交流合作的因素。對于我國自身而言,西南地區通過完善相關合作法規可以促進兩地的教育合作,從而推動國家地方經濟的振興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國際方面而言,通過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使東盟各國都擁有自身的決策運行規則,各成員國擁有自己的執行規則,在成員國之間的交流也需要互相尊重對方的規則,從而實現自內而外的有效的制度實施。完善相關合作的法規制度還可以切實地維護我國西南地區高校師生的利益以及高校自身的聲譽。對于在合作期間存在著違規操作的相關項目,要依法追究法律的責任,必須做到實時有法可依。促進我國的法規制度建設的完善,樹立我國法制中國的國際形象。
3.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過西南地區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區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我國西南地區可以通過高校之間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兩地文化的接近性以及天然的地理優勢,再加以外界環境自由貿易區提供的種種便利,加速我國的文化進一步輸出,逐步走向東盟市場。就現狀而言,東盟國家大體上都位于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且許多國家以自身文化特色的旅游業為經濟支柱。東盟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的重視,也為我國西南地區的文化產業輸出提供了一扇窗口,給予了良好的外部契機。隨著兩地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和實際實施,雙方之間的經濟方面合作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兩地互相投資合作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兩地的文化合作交流打開了更寬闊的前景。又因為我國與東盟國家在加強雙方文化交流、傳遞亞洲文化特色的想法方面基本一致,而且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因此這將會是我國文化交流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我國應該注重這次機會,加強兩地之間高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雙文化人才的誕生和發展。通過對我國文化產業與政策的調整,不斷地促進我國文化的進一步輸出,提高我國文化相關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提高我國乃至亞洲地區的世界文化形象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4.促進“一帶一路”建設
2016年7月, 外交部長王毅在老撾萬象舉行的中國-東盟(10+1)外長會議上指出,未來中國與東盟要“打造社會人文合作新支柱,以教育和旅游為優先方向”。東盟十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具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地緣戰略地區。西南地區與東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增進相互交往和交流,實現“民心相通”;另一方面有助于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大量國際化人才。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開設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了東盟國家廣大青年,有助于培養東盟青年對中華文化的好感、對中國的親近感,為將來推動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廣西夯實了基礎。
四、總結
加強我國西南地區與東盟各國之間的高等教育合作,有利于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發展輸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對于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雪蓮.中國西南地區—東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廈門大學,2009.
[2]楊行玉.中國與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及發展對策[J]. 東南亞縱橫,2012(07):38-41.
[3]張雪蓮. 我國西南地區與東盟在高等教育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03):63-65.
[4]外交部.王毅:邁向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EB/OL].http://www.fmprc.gov.cn/web/wjbz_673089/zyhd_673091/t1384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