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小紅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在重癥監護室(ICU)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理念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ICU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接受ICU常規護理的為對照組,在護理工作中應用人文關懷理念的為觀察組。對比并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焦慮(SAS)、抑郁(SDS)評分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相比于對照組明顯升高,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ICU患者展開人文關懷護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緒,促進其護理滿意度的提高,值得臨床重視。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ICU);人文關懷;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88-02
作為醫院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重癥監護室(ICU)主要收治病情危急、預后較差的患者。在病房內放置各種治療設備及監護儀器,以確保實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其生理狀態。臨床以往在對ICU患者展開護理干預時,主要以治療性操作及心電監護為主,對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不夠重視,導致其負面情緒(如焦慮、緊張、抑郁等)得不到很好的緩解,進而對睡眠、預后恢復等造成不利影響[1]。由此可見,做好ICU患者的人為護理意義重大。本文以我院ICU收治的84例患者為例,通過對部分病例實施人文關懷護理,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ICU于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2例。其中,男女分別有46例與38例;年齡為24至76歲,平均(45.8±2.5)歲;疾病類型:20例腦血管意外,16例重癥肺炎,14例感染性休克,12例顱腦外傷,9例重癥肺炎,8例多臟器功能衰竭,5例重癥肌無力。兩組患者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并且基本資料差異不大,值得比較。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ICU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展開治療性操作,嚴密監測其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給予生活照顧等。觀察組則在護理過程中應用人文關懷的理念,具體操作如下。
(1)人文心理關懷。ICU患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心理。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應給予其人文心理關懷,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并盡量滿足,通過和藹的態度與溫和的言語來安慰患者,如果患者無法用言語表達,則可借助表情、手勢、文字等形式與其展開交流,幫助他們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的心態來接受治療。
(2)人文環境關懷。護理人員應當為患者創設一個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通過在走廊擺放花草盆栽、在墻上懸掛風景畫等形式,將患者對搶救設備及檢測儀器的恐懼心理有效消除。此外,還可在病房內配置鐘表,讓患者知曉具體的時間;將室內的溫濕度調節在適宜的范圍內;當患者睡眠時,可為其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以促進睡眠。
(3)人文生理關懷。勤換被單床褥,保證病床的干凈與柔軟,促進患者舒適度的提高。此外,對患者疼痛反應進行密切觀察,嚴格按醫囑合理應用鎮痛藥。針對手術患者,則需束縛其肢體,以免其出現躁動的情況,對治療造成不利影響;加強口腔護理干預,做好腸外營養支持護理。
(4)其他人文關懷。與患者家屬展開友好的交流與溝通,將其通訊住址及電話號碼記錄下來,以便出院后的聯系。護理人員還需將患者的信息隨時告知家屬,讓其安心,并盡可能滿足家屬的合理要求,消除其緊張感。待患者轉入到普通病房以后,需立即告知他們患者已經脫離了危險,安心接受治療及護理。
1.3 觀察指標 (1)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分數越高,則表明焦慮或抑郁程度越嚴重。
(2)護理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問卷表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病房環境、護理服務質量、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等內容,總分100分,分數為85至100分為非常滿意,60至85分為比較滿意,不足6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1.0軟件對實驗數據展開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與計量方面的數據分別應用百分率(%)與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情況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AS與SDS評分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與SDS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中,患者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的人數分別有27例、14例、1例,滿意度為97.6%(41/42);對照組中,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人數分別有21例、13例、8例,滿意度為81.0%(34/42),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臨床以往在對ICU患者展開護理操作時,將疾病治療作為工作的核心,僅重視患者病情改善及生命安全,對其治療期間的心理變化不夠重視,無法及時發現患者是否出現負面心理。而一旦患者的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滿足,那么就會對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2]。
ICU作為醫院重要科室之一,其護理工作相比于普通病房更加特殊,風險性也更高。人文關懷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護理理念,其體現的是護理工作的“人性化”,對護理的細節及患者情緒的變化更為重視,通過對患者及家屬的需求進行全面掌握,并盡可能滿足,從而消除其不良情緒,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與治療[3]。在ICU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的理念,可使護患雙方更加和諧、融洽,將護患糾紛大大減少,并且也會讓醫護人員找到歸屬感,充分促進其工作積極性及護理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通過在ICU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理念,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促進其護理滿意度的提高,實現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紅霞,練雯,石玥,等.研究人文關懷在急診重癥監護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7):170171.
[2] 朱會莉.研究觀察人文關懷在重癥監護室護理中的作用[J].黑龍江醫學,2018,42(04):382-383.
[3] 劉曉俊.持續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3):7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