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民乾
摘要:經典詩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然而,農村學生與經典詩文往往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對古詩文缺乏情感角度的思考,遷移能力不足,缺乏學習主動性。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探究了經典詩文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 經典詩文 誦讀
在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是一個繞不開的重點內容,且語文試卷中每次都有關于經典詩文的考查。從古至今,諸多經典詩文都在啟迪人們的思想,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鑒于此,探究經典詩文誦讀教學,是農村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農村學生在誦讀經典詩文中存在的問題
1.對經典詩文產生距離感
一方面,在課余生活中,學生很少能遇到使用古詩文的機會,所以他們只是單純地學習課文中出現的古詩文,很少會探究課文之外的古詩文,也不會思考古詩文的內涵,所以對古詩文會產生距離感;另一方面,古詩文學習需要良好的語文素養,班級中大部分學生的古詩文學習都不是很好,所以他們慢慢地就會對古詩文產生距離感,對古詩文學習產生畏難心理。
2.對經典詩文缺乏立足于情感角度的思考
限于年齡和知識的積累,大部分學生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古詩文。實際上,理解性的記憶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經典詩文的效率。另外,對于一些經典詩文,學生只是想當然地去理解,沒有進行研究分析,也沒有真正理解和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和寫作目的,所以很難形成長期記憶,最終會影響學習效率。
3.遷移能力不足
對于學生來說,人生體驗全部來自于生活,而人生體驗大多數時候是需要知識儲備的。如看到花開花落,有的學生可以想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的學生卻連一句形容花開花落的詩句都想不出來。
4.系統性不足
一些學生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經典詩文。如沒有按照作者朝代順序記憶詩句,或沒有按照作者地域記憶詩句,或沒有按照季節記憶詩句,或沒有按照題材歸類記憶詩句等。
5.缺乏主動性
對于經典詩文的學習,學生被動記憶,對經典詩文缺乏學習興趣,所以學習起來沒有記憶誘因,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
6.綜合知識缺乏,傳統文化認識淺薄
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對歷史、地理、自然等其他知識的認識,所以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誤區,從而導致他們對經典詩文的學習造成了極大地障礙。
二、激發農村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方法
1.背誦經典詩文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自主學習能力還不理想,學習經典詩文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背誦經典詩文,給學生提出明確的教學要求,促使學生朝著正確的學習方向發展。
2.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
教師可以舉辦經典詩文比賽,提升學生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在比賽中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提高和完善自己。
3.強調經典詩文的重要性
教師應強調經典詩文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古代文化名人、經典詩文的作者,讓學生對學習經典詩文形成多方面的認識。大部分的古詩文都是對一事一物發表議論見解,或抒發感情,所以教師應重視經典詩文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引導,提升學生對生活情感的認識。
4.指導經典詩文分類學法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詩文篇目眾多,為了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的分類記憶。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講,了解古詩分類都很有必要。當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將某一首古詩歸入不同類別,說明學生真正掌握了這一古詩。
5.培養學生“大語文觀”
經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生活中,教師應根據時節或者節日,引導學生記憶一些詩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體悟法”,讓學生明白讀古詩的方法重在體悟,尋求心靈的感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只局限于教一門學科、教一本書本,而應該貼近生活取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關注語文,在語文中關注生活,這就是“大語文觀”。經典詩文的學習就應該是這樣,一些經典詩文是對生活本身的深刻思考和總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體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經典詩文的精髓。
6.學習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文素養,教師應鼓勵學生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詩文的內涵。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前衛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