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霞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影響孩子快樂和幸福的相關因素,特別是家庭教育的現狀和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與對策:一是轉變家庭教育的觀念,正確引導孩子成長;二是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效果;三是營造寬松平等的家風,讓孩子快樂幸福成長。
【關鍵詞】少年兒童;快樂認同;幸福認同;家庭教育
一、研究背景
兒童是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基礎。兒童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兒童處于什么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兒童對快樂和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家庭教育在兒童的成長中有哪些關鍵性的作用?這些是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想破解的難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少年兒童的成長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要想真正了解兒童,服務兒童,就必須從問題出發,從研究兒童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談家風,倡導好家風。習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全黨、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探討少年兒童快樂認同、幸福認同與家庭教育的關系,筆者專門開展調查研究,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和對策,旨在提升家庭教育質量,滿足少年兒童成長的各種需求,讓更多的少年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內容和方法
本課題圍繞少年兒童的“快樂認同和幸福認同”“生活條件和人際關系”“壓力情緒和自我調節”“親子陪伴和親子沖突”“親子溝通和主要障礙”等五個方面展開調查研究。關于兒童的快樂認同包括:(1)學習活動:考了好成績、被老師或父母表揚、被同伴表揚;(2)休閑娛樂:和朋友玩、上網、吃到好吃的飯菜、吃零食、睡覺、逛街、買到新衣服、有了新玩具、其他等內容。關于兒童的幸福認同包括:有溫暖的家、健康、自由自在、有知心朋友、受到尊重、為社會做貢獻、事業成功、有權有勢、有錢、享受、快樂、其他等內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廣州市四至八年級的學生。調查根據廣州市各區的發展狀況及不同的學校類型,分別抽取3所小學和3所中學,小學四至六年級每年級各抽取1個班,中學七至九年級每年級各抽取1個班,共發出問卷726份,收回724份,其中有效問卷718份,有效問卷率98.9%。問卷調查數據的錄入和統計分析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完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分析、交叉分析等分析方法。現就廣州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撰寫結果分析及建議對策。
(二)樣本情況
1. 性別。男生占46.7%,女生占53.3%。
2. 年級。四年級占17.6%,五年級占18.2%,六年級占17.6%,七年級占15.0%,八年級占14.6%,九年級占16.9%,各年級比例分布較均衡。
3. 成績。有關成績的提問“你認為你的學習成績在班里處于什么水平?”由學生判定自己處于哪個層級。成績上等占12.1%,中上等占38.8%,中等占30.9%,中下等占14.1%,下等占4.1%,可見八成以上學生自我判定成績在中等及以上。
4. 父母學歷(由學生自行認定)。父親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占11.9%,大專、本科占49.7%,高中(中專)或以下占38.4%。母親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占9.8%,大專、本科占43.3%,高中(中專)或以下占46.8%。父親平均學歷水平高于母親平均學歷水平。
5. 家庭經濟情況。有關經濟水平提問“你家經濟情況怎樣?”由學生自行判定。家庭經濟很富裕占3.5%,比較富裕占30.5%,一般水平占62.1%,比較困難占2.4%,非常困難占1.5%。學生家庭經濟水平普遍處于一般水平或以上。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現狀描述
本研究從“快樂認同和幸福認同”“生活條件和人際關系”“壓力情緒和自我調節”“親子陪伴和親子沖突”“親子溝通和主要障礙”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1. 最大快樂和最大幸福。
(1)調查發現,少年兒童最大快樂排在第一位的是“考了好成績”,占25.0%。第二位是“和朋友玩”,占18.8%。父母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少年兒童選擇“考了好成績”“和朋友玩”的比例均高于父母學歷在大專以下的少年兒童選擇的比例。第三是“被老師或父母表揚”,占12.1%。
其他選項則比較分散:“上網”占7.7%,“睡覺”占6.9%,“吃到好吃的飯菜”占5.6%,“吃零食”占5.5%,“被同伴贊揚”占4.0%,“有零花錢”占3.4%,“逛街”占3.2%,“買到新衣服”占1.9%,“有了新玩具”占1.0%,“其他”占4.9%。
“考了好成績”成為快樂首要原因,是孩子的本意?還是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在不少家庭中,考了好成績可以獲得表揚和獎品,結果認同高于態度認同。
(2)少年兒童“最大的幸福”前三位選項是“有知心朋友”“溫暖的家”“健康”,分別占比21.0%、20.6%和15.5%。然后是“快樂”占14.7%,“自由自在”占8.6%,“受到尊重”占6.0%,“為社會做貢獻”占4.2%;最后是“事業成功”占3.0%,“有錢”占2.4%,“享受”占7%,“有權有勢”占1.0%,“其他”占1.2%,詳見圖2。值得肯定的是:孩子眼中的幸福看到了“健康”,而健康往往被年輕人忽視,少年兒童重視健康難能可貴。
比較發現,父母的學歷是大專以下的少年兒童,他們更高比例是選擇“有溫暖的家”作為最大幸福的標準(22.2%和21.1%)。父母的學歷是大專及以上的少年兒童,他們更高比例是選擇“有知心朋友”作為最大幸福的標準(21.2%和21.7%)。可見,父母學歷背景影響少年兒童的幸福認同,不同的學歷背景下,兒童對幸福認同略有差異。
2. 生活條件和人際關系。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衣食充足,人際關系良好,心態積極,有進取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