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娟
摘 要:一節完整的課堂,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順利進行,教學預設成功完成,課堂氛圍友好而活躍,學生學有所思教師教有所得等,更體現在課后的教學思考哦,對整節課的反思對教師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滿足于課堂經驗的獲得而不對此進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原有的經驗最終會成為根深蒂固的套路,最終將禁錮思維,教學水平也可能止步不前。
關鍵詞:教學反思;語文教學;文言文;誦讀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梢姡虒W反思對教師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滿足于課堂經驗的獲得而不對此進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原有的經驗最終會成為根深蒂固的套路,最終將禁錮思維,教學水平也可能止步不前。所以教學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影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講完《燭之武退秦師》后,我迫不及待的將課堂感觸以及教后思考訴諸筆端,期待為今后的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曾經有學者提出,教后反思應該將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潛在的傷害作為考慮因素,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試講的最大感觸。第一次試講由于設計內容過多、課堂容量太大,學生在剛上課時能積極配合并踴躍回答問題,可是大容量的知識讓他們在后半節課明顯接受乏力,顯出倦怠之情,并且課堂氛圍明顯轉變。所以我在課后反思時想到課堂容量大可能會對學生造成潛在的傷害,大容量的課堂不僅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更讓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進而抵觸課堂。所以我在后面的設計中遵從化繁為簡的原則,即課堂設計一定要有所取舍,突出重難點,刪去枝葉部分,并且要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為基礎。基于此我重新調整思路、建構課堂,選擇從敘事散文的概念入手來解決這篇文言文,緊緊抓住敘事文五要素,通過反復誦讀、重點理解實詞串起全文,最終實現賞析人物形象的教學目標。
正式上課的前幾分鐘,在樓道遇到前來上課的學生,我乘機了解學情,學生聽到要上文言文時頓時產生了畏難情情緒,我和他們開玩笑說不會才來學,會的話就不需要老師了,你們要相信老師可以帶你們學會這篇文章,一方面給他們學習的信心,另外也在無形中拉近了師生距離,讓學生稍微緩解了緊張的情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彼晕抑W生引入發現和探尋之路,讓他們在自由的誦讀中領悟文章,觸發感情的共鳴,引起學生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心,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感悟嘗試的樂趣,親身體驗自己發現知識的幸福感,這無形中也踐行了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的教學理想。所以學習過程中,我設計了較多的誦讀環節,并且在誦讀之后用問題來檢驗成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文言文的語感培養,更能讓他們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人物感情,最終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而學生在課堂誦讀的時候也全身心投入其中,聲音洪亮且感情充沛,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對待本文的學習,這無形之中也給了我極大的鼓舞,讓我忘卻了緊張而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切身感受到了孔子所謂的“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堅定了我站穩三尺講臺的信心,不管結果如何,在備課及上臺的過程中收獲的點點點滴滴就已經讓我充實且滿足,如禪宗中讓我難忘的一句智慧之語“人不渡我我自渡,不為彼岸只為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先賢的智慧確實令人仰慕。從教十年,在無數次的備課上課過程中,愈發明白教學是一項未盡的事業,紛繁的教學理論只有經過課堂實踐這塊試金石的檢驗才能立腳,理論和設計的不足之處方能顯露。具體到《燭之武退秦師》這節課,導學案的設計就是由課堂實踐中檢驗出不足之處,我最初的構想是通過導學案擴展課堂容量,將文本中涉及的歷史知識詳細補充給學生,并且以地圖展示秦晉及鄭三國的位置,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鄭國的處境,同時將文言文的重點字詞句做翻譯挖空處理,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通過小組討論解決難點進而疏通全文,以利于學生更好的感知文意,進而把握人物形象最終實現本文的教學目標。但是具體到課堂實踐,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卻不盡如我意,由于時間有限,在完成誦讀和講解之后很難利用好導學案中的拓展知識,如蜻蜓點水般一點即過,只能留到課下讓學生自己查看補充,導學案的時效性大打折扣,這也是本節課欠缺的部分。通過這次實踐,我認為如果在教學設計中運用相關的輔助計劃,應該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全面思考、慎重設計,最重要的是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可能時效性更好,不能為設計而設計,要立足課堂教學,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這才是設計各種教學輔助方案的初衷。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恒之謎”,教師的追求亦如此,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往前走,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為指引,相信終有一天會走出開闊大道,借用于漪老師的話來總結就是“教育事業就是生命不斷展開的過程,永遠面向未來”,愿以之共勉!
參考文獻:
[1]貢如云,馮為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5)
[2]姜月.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導刊,2016(11).
[3]吳惟粵,李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師培訓課程[J].課程教學研究,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