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軍
摘 要:新課標的教育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教育需求,各種課程的教學模式都要進行改革,高中政治課也要探索高效的教學模式。探索高效的政治課教學模式是教師、學校必須馬上解決的問題。通過對當前高中政治課教學模式的現狀研究,對改善教學模式的方式做了簡要介紹,望對政治教師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政治;高效教學模式;探索
新課標下的教育活動已經不再將學生的課上時間占得滿滿當當的,更注重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素質教育方面。這不是在說明高中政治課程因此丟失了以前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是在強調教師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為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創設高校的教學課堂,讓學生的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主要探討高中政治課高效教學模式。
一、高效教學模式的概述
高效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新課標課程的指導下,以學生的素質教育為中心,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快樂高效地學習,收獲學習的成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指導,調動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主要要完成兩項任務:提高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獲得社會優良評價。
高效教學模式來源于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實質上就是高效教學模式的平臺。課堂上的效率有高有低,教師教學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教學效率是可“量化”的,能夠為教學實踐、教學評價提供正確的方向。
二、高中政治科教學模式的現狀
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由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教師處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上,而學生則是在次要位置。教師在課堂上講得熱烈生動,學生則昏昏欲睡。學生處在被動位置,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都被束縛著,無效的學習日日重復著,當前未進行改革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發展規律是背離的,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不利于課堂效率與質量的提高。
三、新課標下高中政治課高效教學模式的探索要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好高中政治課
興趣是學生的老師,調動學生的興趣是創造高效教學模式的基礎,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政治知識,這樣才能學好政治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利用授課時出現的社會政治熱點引導學生學習。要想提高學生政治學習能力,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政治熱點來引導教師課題的講授。通過時政熱點,學生能夠與課堂的知識相聯系,其既能夠掌握社會大事,又能學習到政治知識,豐富了學生的政治素養。這是兩全其美的事。例如,高中政治的《政治生活》中有一節課是關于“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可以就世界上的恐怖組織的活動進行探討,引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和平、發展”,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意見。通過小組之間的學習探討,讓學生感悟當今的政治局勢,明白和平與發展的實質意義。
2.創設學習情境,聯系日常生活
高中政治的學習與實際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它分為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大版塊兒都與生活有實際關聯,經濟生活能讓我們了解經濟發展的規律和一些市場的基本知識;政治生活能讓我們了解政治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反作用;文化生活能讓我們看到豐富精彩的文化;哲學生活能讓我們了解存在決定意識,控制個人的內在情緒。這說明,政治學習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引導作用,在高中政治的教學中創設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對其政治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經濟生活》中“解開貨幣的面紗”那一節課,通過出國旅游兌換貨幣這個事件讓學生思考匯率的升高、降低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學習問題
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尤其是學習哲學生活時,有一些比較繞的知識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能夠自己學會思考研究。教師在講課時要重點講疑難的部分、重要的部分、學習規律及方法。教師集中解決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留存的問題。例如《哲學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學習,教師在講了方法論和學習論后,學生結合習題獨立思考,掌握做題規律,學會自主學習,解決區分不清的問題。
4.時常復習,將學與思結合
論語中有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斷地復習,總會學到新的知識,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教師和學生對知識點的復習都要做一定的規劃,教師可以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對學生的記憶盲點進行復習,學生在課下則根據自己的記憶規律對知識點查缺補漏。有一些典型的記憶型知識點就可以不斷地復習、學習,將學與思相結合。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職能”章節,可以反反復復進行記憶。
新課程不斷改革,教師要因時而變,學生也要因時而變。教師掌握高效的政治教學方式,學生掌握高校的政治學習方式,雙方加強互動,會對高中政治的高效教學成果有巨大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學軍.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整合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7):97.
[2]顧蘇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考試與評價,2012(7).
[3]高軍利.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反思[J].神州旬刊,2011(12):75-7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