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瑾
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比喻小樹成長為木材需要很長的時間,其被引申在教育事業上強調了人才培養的艱苦性和持久性。教育的成功不僅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它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秉承愛的包容態度從事教育工作,從而為我國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小學數學;師德;職業素養
如果教師懷有敷衍了事的態度授課,那么不僅會誤人子弟,同時還不利于傳播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經逐漸呈現出了刻不容緩的趨勢。筆者將在下文中從三個層面闡述本文主題,即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師要具有的三種心理傾向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以此希望為廣大教師帶來一些啟發和希望。
一、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隨著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教育部提出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要培養目標,這就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相應地也應跟上社會潮流,不斷地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首先,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師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教育體系中的基本要求。雖然數學是一門具有理性色彩的學科,但是其并不代表只需要構建學生的抽象思維以及教授他們基本的公式和定理,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指導和牽引,這自然就對教師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積淀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水平要求。比如:“多邊形的面積公式”不僅需要讓學生在理解公式的基礎之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要啟蒙他們的唯物辯證觀,使他們站在客觀的立場之上看待問題。
其次,加強教師的心理素質。部分教師由于生活壓力較大、教學工作繁重、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等因素,導致他們在面對一些挫折和困難時,比較容易采取極端或者片面的做法,比如: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而且屢教不改,部分教師就會采用較為激進的態度嚴苛地責罰他們,這樣不僅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同時還會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
最后,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職業素養不僅包含基本的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還與理想道德有著密切聯系。學生發自內心地信任一名教師,往往是因為這名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讓他們打心眼里敬佩和景仰。教師不僅需要有甘為孺子牛的勤勞精神,還要具備“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從而真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滲入到自己的教學模式中。
二、教師要具有三種心理傾向
心理傾向是指人類在面對某些事件、某些現象和某些言行時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其往往是一種下意識的表現,是人類在經歷一系列社會活動、社會變化中逐漸培養和樹立的基本心理感知體系。教師的心理傾向通常會決定他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生,也會決定他們怎樣處理與學生的關系。如果教師想要澆灌哺育學生的愛心之水,那么就要具備三種最基礎的心理傾向,即關心、細心和耐心。
首先,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關系是建立在流動和聯系的基礎之上,單純只依靠學習建立雙方的互動,往往會形成片面和靜止的角色關系;其次,教師要多留意學生的不良情緒和注意他們的心理波動,當發現他們情緒不適時,幫助學生及時疏導內心的焦慮、不安、抑郁等消極情緒;最后,教師不能持有半途而廢的心理,即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發生置之不理和不了了之的現象,要抱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堅持用自己的愛化解學生各方面的矛盾。
筆者會經常通過線上方式與學生就某個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行溝通。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討論組等,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筆者不僅會直接發到群內督促他們學習,還會與他們就其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以此輔助其順利解決任務。筆者有時候還會評論學生的朋友圈或者QQ空間,當發現他們產生消極情緒或者遇到生活的煩惱時,筆者會主動開導學生,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惑。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如果教師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學生,那么不僅會拉遠雙方的距離,還會與學生產生心理上的隔膜,從而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限于口號中,教師更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從而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表達,以此完善其健全的人格。
表達意愿是每個人的本能訴求。學生是具有朝氣的群體,他們更要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以便獲得潛在生命力、喚起自身潛能,從而投入到快樂學習和輕松學習的狀態中。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意愿,并在此基礎上尊重他們的想法,使其感受到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此充滿力量地展開學習活動。
教育是涵蓋范圍較廣闊的課題,教師還可以聆聽資深教師的經驗或者參加課外培訓,以此來豐富自身的教育經驗和增長閱歷。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嚴格約束自身言行、以身作則,從而為學生樹立典范。
參考文獻:
[J]黃德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師德師風建設[J].教育,2016(7):50.
[2]彭肇靖.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小作家選刊,2017(2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