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茜
摘 要:人地協調觀指對人類與地理環境間形成和諧關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是地理教學的重要觀點。人地協調觀是人們對人地關系所持有的正確態度。地理教學應該充分發掘人地關系思想內涵,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具體表現在“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人與地協調發展”等方面所持有的見解上。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人地協調觀;培養方法
一、引用生活中的地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要從生活中選擇典型的素材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素材加以組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情境多選取人地關系緊張或從緊張轉変為和諧的區域,讓學生體驗人與地之間的相互影響,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采用人地協調觀分析評價某一區域環境中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或對人類不合理活動進行反思,正確闡明人地關系,在真實而又具體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例如,盤山公路的景觀圖可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呈現山區高架橋來說明科學技術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當前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內容為人地觀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可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二、設置經典問題進行討論,深度思考
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設置反映人地關系的問題,激發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思考,借助綜合思維深入剖析,使人地協調觀在學生大腦中烙下深刻印記,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或利用鄉土案例進行重點分析,從要素綜合(分析在水土流失的過程中本區域各地理要素如氣侯、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是如何變化的)、時間綜合(從時間角度縱觀本區域過去和現在水土流失狀況)、地方綜合(區際動態聯系分析,即水土流失不僅影響當地的整個自然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視角為主線設計教學方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及小組間的討論,深度學習,從而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一個要素的變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變化和本區域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域的變化,深刻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學生只有參與到話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活動中,才能對人地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從整體性與相互關系中分析評價現有的人地關系,提出改善自然環境、協調人地關系的對策和措施。
三、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除了體現在課堂內,還要延伸到課外。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處理和協調人地關系,在實踐中發現身邊的地理現象和問題,用地理視角和觀念去分析、解讀地理現象和問題,將人地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學生通過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促進人地協調發展。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也能判斷學生是否真正形成了人地協調觀。例如,組織學生對家鄉環境進行調查,進入工廠了解工業“三廢”的情況并找出合理化的措施,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利用節假日進行鄉土課程資源素材的收集工作,積極開發與利用鄉土課程資源,以幫助學生認識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培育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強烈情感。
綜上所述,利用生活中鮮活、經典的素材來創設情境,在“情境一體驗一討論一建構”中讓學生認識到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還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在實踐中提升,將其外化為自覺行動。當然,人地協調觀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需要將人地協調觀貫穿于每一堂地理課,同時根據素養不同的水平層級對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家清.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2]湯國榮.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9):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