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蓉
【摘 要】本文論述通過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提出通過挖掘案例以理論聯系實際、品析插圖加隨筆練習、師生互動寫心得、引用人物以遷移認知等策略,提高政治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政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讀寫結合 政治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17-02
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頭腦清晰,認真理解句子含義,最終把所學的政治知識加以內化,指導實踐,形成政治核心素養。根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政治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把讀和寫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一、挖掘案例,聯系理論,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
公共參與素養是指公民主動有序參與國家公共事務,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眾利益,踐行公共意愿。其既包括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是公民發自內心的愿望;又包括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素質以及能力。學生的公共參與并非主動產生,需要其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和情感素養。案例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以及知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出與教學知識有關的案例,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時,從案例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本節課開始的時候,筆者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每個班都有班委,那么,他們是怎么當上班委的呢?”學生說:“他們是我們同學經過選舉產生的。”這樣,就說明了學生具有選舉權,他們利用這個權利來選舉自己的心儀人選。這就與課本上公民的“民主選舉”的政治理論遙相呼應。民主選舉又分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等額選舉與差額選舉,每種選舉方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以及適應的范圍,那么,我們就可以讓他們把這四種選舉方式寫下來進行區分。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區分方法。這樣做,可以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的政治核心素養。
通過對案例進行挖掘,學生了解到政治在生活中的應用,知道政治對人們生活的指導作用,從而不斷學習,用所學的政治知識來指導實踐,讓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老師在平時可以用案例來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公共參與感,提升他們的政治核心素養。
二、品析插圖,隨筆練習,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指我國公民自覺主動地參與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設,發自內心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需要增強法治意識,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要依法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插圖對于文字來說,表達的內容更加清楚,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了解得更加清楚與透徹,培養法治意識。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經濟生活必修二第四課“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時,就通過插圖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在講授“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時,筆者在 PPT 上展示一張圖片,內容為孫志剛事件,即這個大學生在廣州街頭被民警收容,到收容所后卻被毆打致死,這個 27 歲的小伙子慘死他鄉。筆者讓學生仔細分析這張插圖上的內容并說出了解到真實情況后的感受,學生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最后,筆者進行總結: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同時,也應該受到人民的監督,如果不受制約,會導致權力的濫用。所以必須依法行政,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課堂作業,讓他們做隨筆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通過讓學生品析插圖,可以讓他們通過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式來學習高中政治內容。在分析插圖之余,也要根據插圖來做隨筆練習,讓讀和寫同時并舉,讓政治的學習效率更高,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來進行學習。
三、師生互動,寫下心得,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我國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做出理性判斷。當代中國正進行社會變革,在新時代,必須明確社會發展的本質及規律。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使他們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成為有思想的中國公民。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經濟生活必修一的第三課“多彩的消費”時,筆者就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內容時,筆者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回答,做到師生互動來教學。筆者先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雙十一來臨,你們的購物車里面一共有 10000 元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你們十分想要的,那么,你們會如何抉擇?”學生說:“我們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進行消費。”筆者接著問:“同學們,有的同學家里比較富裕,拿的手機是 lphone7,那么,你也想要,你會怎么辦?”學生說:“我不會跟著同學進行消費,我會理性消費,買真正適合自己的手機。”“如果你想改善一下伙食,要定外賣,可是外賣提供的都是一次性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比較難降解,你會怎么辦?如果你的家庭比較困難,在進行消費時,你會怎么辦?”學生在聽到筆者的問題后都一一做出回答。最后,筆者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回答寫下自己的想法,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通過老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可以增加課堂的活躍度,避免課堂上出現死氣沉沉的氣氛。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找一些與學生身邊發生相近的事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之后,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感受,和學生進行分享。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四、引用人物,遷移認知,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根本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文化表達。只有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生的政治認同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并影響著中國未來的社會走向,發展學生的政治認同,旨在使其成為有信仰的中國公民。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政治生活必修二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時就引用國家領導人的例子來對知識進行遷移。在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這4個人物進行遷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努力的心血,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體系,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通過這些人物進行知識遷移,讓學生對人物的精神進行學習,可以升華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
通過人物進行知識遷移,學生對這些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對政治的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到位。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引用一些重要人物來講解相關知識,升華學生的認知,也提升他們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總之,提升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這其中,閱讀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進行學習。學生閱讀的內容也并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是實際案例,可以是圖片插畫,也可以在老師與同學的互動中完成任務,提升素養。在閱讀之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所思所想寫下,最終提升他們的政治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孔景俠.如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6(1)
[2]黃 偉.讀寫結合的理論基礎[J].江蘇教育,2013(12)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