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學記》是中國最早的教育論著,其教法產生深遠影響,教育思想對當今高職教育實踐有著一定的啟發。本文重點從入學教育、非智力因素、師生民主平等、課內外關系幾個方面,淺議其教育思想對五年制高職教育實踐的借鑒作用。本文從職業院校高職生入學教育、非智力因素、師生關系、課內外關系等方面入手,闡述了運用《學記》教育理念辦好職業教育的一些經驗。
關鍵詞:《學記》 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b)-0197-02
隨著社會媒體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一些高職生由于缺少自覺性,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教育的缺失,導使對信息的篩選及辨別能力較弱,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往往被社會媒體所引導,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立足社會之道。高職生這樣有百害而無一利。
1 高職需要重視入學教育
學記中闡述了“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先練習《詩·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勸勉學生以蒞官事上之道;擊鼓召集學生,正式打開書篋(書包),希望學生以謙遜謹慎的態度學習;夏楚兩物(教鞭)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教育之道首先應該是敬畏。教育在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學過程要保證順利進行,教育要獲得好的效果,首先要重視入學教育。重道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記》中是這樣論述的:“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其中“凡學之道”的“道”,是指“規律”的意思;“師嚴然后道尊”的“道”,是指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的兩個方面,指教育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說,在入學后學習始,首先要敬畏師道,這也是最最難以真正做到的。而“師嚴然后道尊”,只有老師首先受到了真正的尊敬,則教師傳授的“道”,才會受到學生的重視,也才可能因此而注重“道”的學習,達到學習的效果。學記強調了立志的重要性。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就要樹立遠大“志向”,這將是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
2 高職教育需要重視非智力因素
《學記》闡述了如何在認知上發展學生的智力,還強調了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2.1 興趣培養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對于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游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潛心學習。修養自己的品行;不要一天到晚沉浸在學習中,要休息,勞逸結合;學習要優游,不要太刻板痛苦,要學的愉快。不學習課外的多項技能,就不能樂于學。《學記》強調了課內學習和課外娛樂要相輔相成, 這樣才能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
2.2 情感培養
“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眾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親近老師、友愛同學有助于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從而創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2.3 意志培養
“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雖離師輔而不反也”。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并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作“大成”。它強調了培養學生堅強意志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塑造學生矢志不移的性格。
3 需要重視師生民主平等關系
無論是“教學相長”,還是“相互觀摩”“相觀而善”,或是“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都體現著民主平等的氣息,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對話關系,這在當時實屬不易。當今社會,師生關系上建立一種“師長+朋友”式的關系,師生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尤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引導學生,但不強制,如此師生關系就能和悅相親,才能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抑制,不施壓,學生的學習自然感到輕松;開個端倪,但又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學生才會去獨立思考;學友間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師生朋友之間互相敢發,可補偏救弊、揚長避短,開闊眼界,增廣見聞。這是《學記》里提倡的一種教育思想。
師生間的對話應該是開放的,師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通過言談和傾聽,進行有效的雙向溝通。這樣的對話就彌漫了師生間的一種教育情境,這與提倡的“建立師生平等對話”如出一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了解學生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才能在教學中對癥下藥,長善救失。
4 需要重視課內和課外的關系。
《學記》中的“藏息相輔”原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鰻,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息焉,游焉,夫然,固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
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進行正課的教學,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有各種課外作業。它體現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體現的是課內與課外關系的教育思想。強調了正課的學習必須與課外的娛樂相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排除各種干擾,如教學任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還有其他來自教育內部的影響與制約因素,特別是在高職教學中,完全可以大膽地改革教學方式,豐富拓展教學內容。利用好課外延伸時間,引導學生將課外學習作為課堂學習的延續和補充,讓學生在自主接受教育的同時,又可以有選擇地發展自己的愛好與特長,發展自身的潛能。
《學記》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思想,對當代高職教育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明玉.《學記》教學思想探究——基于方法論的視角[J].鄭州師范教育學報,2013(1):18-19.
[2] 孔令柱,閔祥林.《學記》教育思想再探[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3):26-27.
[3]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