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玲學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當下教學中研究的熱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意義,分析現階段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綜合實際分析研究,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開展模式,以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比較難掌控的一部分,應該怎樣開展教學才能夠達到高效教學一直都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情境教學法,可以在講解閱讀內容的時候,結合文章中的內容和情節等為學生展現出豐富的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文章有更深一步的感知。但是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的現狀并不理想,本文針對教學現狀分析,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開展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課上抓不住重點
眾所周知,閱讀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深刻地領會課本的內容,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被啟迪。同時,還需要啟發學生感受、體驗、感知文章的內容。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并沒有領悟到位,講解的過程中大多采用引導學生朗讀的方式或者是直接采用表演的模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調動課堂氛圍,但是學生很難學到實質的東西,也難以真切感悟閱讀文章的內涵。
2.教學過于程式化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停留在靜態分析層面的引導,讓學生先分段、然后歸納大意、最后分析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方式有著不容忽視的優勢,可以幫助學生打下基礎,但是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氛圍中,會感到課堂學習索然無味,課上不注意聽講,久而久之,興趣蕩然無存。因此,轉變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1.問題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中明白、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強化學生的記憶。在創設情境以后,學生會對文本材料有一個大致的感覺,抽象的文字素材也開始變得直觀可感。之后,教師再通過設置問答的環節,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全面了解文章的內容。然后再進行反復聽讀和朗誦,加深學生的記憶。在小學教學階段,文本教學可以結合問答情境,通過將學生置于素材的情境中,然后通過問題來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及深淺層次,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
如,在講解《爬山虎的腳》的時候,我就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爬山虎的氛圍,然后讓學生在閱讀后思考為什么細絲會由直變彎呢?學生剛接觸的時候可能不太明白,這時我就把平時我們走路的方式拿出來作比喻。
我問學生:走在較滑的路面時,腳趾會發生變化嗎?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學生回答:會彎曲呀。
然后我告訴學生:其實爬山虎的腳也是同樣的道理,爬山虎是不是很聰明!
通過問答情境引導,學生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爬山虎的腳的形狀,也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圖畫情境
在學習的時候,由于小學生的閱歷有限,因此有部分內容很難全面地理解,這就需要豐富的情境引導,幫助學生更深一步地認識知識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地理解,我在引導中,將閱讀素材描寫的內容整理成幾個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先觀看、然后分析、閱讀,最后在紙上繪制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圖畫情境,讓學生使用素描的方法重新審視了文章的內容,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對文章有一個全新的感知,對作者的描寫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如,在講解《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時候,有關于海底巖石中珊瑚、海參、大龍蝦等的描寫,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出富饒的西沙群島海底的畫面,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在圖畫情境的引導下,繪制出自己想象中的西沙群島。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通讀文章并仔細觀看老師提供的素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調動,閱讀引導的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
3.審美情境
藝術大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閱讀理解也是如此。實際上,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藝術的傳遞,還是引導學生不斷提升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引導中,教師需要加強引導,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可以在審美教育的熏陶之下,感受到美德教育。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圖畫、食品等創設審美情境,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同時,獲得美得感受。同時,在音樂等引導下,課堂的氛圍也開始變得輕松,學生也可以在音樂感染的情緒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現狀分析,了解學生的需求,關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細節處下功夫。通過分析,結合巧設疑問、圖畫引導、激發思維等多種方式,將學生帶入到文章閱讀當中來,讓學生可以切實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到閱讀理解的樂趣,并開始主動探索文章的奧妙。
參考文獻:
[1]亢佳楠.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2]包志平.探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速讀旬刊,2017(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