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華
摘 要:網絡沖擊著傳統的德育,對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和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與挑戰。主要論述網絡環境給中小學教育帶來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旨在克服網絡對中小學德育的負面影響,以期加強中小學德育。
關鍵詞:網絡環境;中小學;德育;挑戰對策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移動網絡迅速發展,網絡環境已經成為現代中小學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網絡環境下,學生可利用網絡獲取各種信息、相關學習資料,以此來豐富學習內容,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亦有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由于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為薄弱、感性,缺乏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網絡環境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如果學生錯誤使用網絡,無法抵制網絡誘惑,極易受到網絡的毒害。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發揮其作用,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上網心態。因此,對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在網絡環境下,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環境下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沖擊與挑戰
(一)網絡環境沖擊了班集體建設
中小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時期,個人思想意識正處于發展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極易受到異化思想的影響。一些不良的網絡信息讓他們的感受力和參與意識越來越淡薄,不愿與人溝通分享,他們變得精神空虛迷茫、緘默孤僻、沒有理想信念、缺乏誠信、行為習慣差。所以,經常會出現中小學生逃課上網、帶手機進入課堂、上課玩手機打游戲、不認真聽講等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不利于建設有秩序的班集體。
(二)網絡環境危害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在上網期間,學生總會受到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互聯網上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存在許多流氓網站、流氓信息以及網絡詐騙,比如中獎之類的詐騙信息,色情、暴力、迷信的垃圾信息等等。比如說,中小學生在上網時常會受到突然出現的流氓網站或者信息打擾。據統計,有47%的網絡垃圾信息與色情暴力有關,有60%以上的少年犯罪案例中,少年犯都受到兇殺、暴力、淫穢錄像和黃色書刊等網絡信息的影響。此外,中小學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與外界現實生活分離,導致他們的生活中缺乏現實人情味,生活交際圈越來越窄,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孤僻、偏執的不健康心理。由此可見,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危害巨大。
(三)網絡環境弱化了中小學生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
社會環境是兒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條件,所以整個社會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道德問題愈加嚴峻。網絡環境下“信息污染”現象還是十分嚴重,對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對學校的傳統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學校將德育工作擺在智育的從屬地位,是智育的“一個小搭頭”,評價“三好”實質上以“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卻可以不要,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性、整體性都不能在學校工作中有所體現,只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網絡對中小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信仰與敬畏的缺失。信仰是精神支柱,信仰的缺失會使人變得空虛,迷失自我。人的敬畏心理使道德和法律存在一定的約束力。然而當前許多中小學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言語不文明,環保意識差,不愛護公物,等等。第二,理想與志向的缺失。當前一些中小學生缺乏理想,認為金錢是人生的追求和理想,而讀書便是獲取金錢的重要途徑。這些不健康的“理想”催生了中小學生間虛榮、攀比、炫耀、擺闊等不良的現象。第三,缺少全局意識。受社會不良思想如拜金主義和唯我主義的影響,中小學生過于自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他人甚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就需要學校、社會以及老師自身共同努力。家長要對老師的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老師自己要學習各種壓力處理技巧。
二、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應對之策
幾乎所有學校都提出了“德育優先”的口號,但在實際工作中,德育并沒有真正得到重視。小學實施基礎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但由于高考統考制度的存在,應試教育滯后的評價機制仍在沿用,素質教育的推進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沒有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近年來,不少學校和地方黨政部門都意識到德育綜合治理的必要性。
(一)加強中小學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小學的智育手段逐步實現現代化,而德育手段則傳統化。許多學校的德育手段和方法都停留在低水平的德育階段徘徊不前,只注重將外在道德觀念和結論灌輸給學生,而不是借助于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受教育者對真、善、美去進行真實體驗。這種傳統的德育沒有經過學生的主動內化過程,沒有使德育目標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在實踐生活中是脆弱的,是不堪一擊的。在確保網絡信息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建立一個校園主網站服務學生,加強校園網絡信息的管理,使學生可以利用校園網站搜索所需信息。學校也可以利用校園主網站宣傳先進文化,幫助中小學生認清網絡實質,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將“網絡鴉片”的誘惑拒之門外,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立社會主義之德,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小學階段是孩子個體道德社會化的開端,是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本課題從儀容儀表、文明語言、良好行為到美好心靈,有目的、有計劃地樹立德行,培植成長,實現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目標。
(二)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滲透德育內容
德育學習不應局限在德育課堂上,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構建校園網絡交流平臺,利用網絡開設學校德育論壇,鼓勵學生在德育論壇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促進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溝通交流與活動參與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中小學德育工作在網絡環境下還面臨很多沖擊與挑戰,需要教育者擺正姿態,以“美”為核心,以“踐行式”為育德手段,以“美育+行為習慣養成+人格養成”為主體,結合小學生成長階段特點,將德育劃分為四個維度,即“美儀”“美言”“美行”“美心”,培養內外兼修、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部分,比如中小學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司母戊鼎、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由此能夠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從而促使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人格。又比如元素周期表,在進行這部分知識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歷史材料,了解化學巨匠傳奇的一生,并且告知學生其對科學的追求,還有在元素規律探索過程中付出的辛勞,讓學生能夠從中吸收到其身上具有的探索精神,從而對他們之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構建學校與家庭的德育工作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已普及到家家戶戶,相比于學校生活,學生在家里與家長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家長應該積極督促孩子,正確引導孩子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來學習。父母應擔起責任,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促進子女的健康成長。但是,由于現在的生活壓力,大部分父母都忙于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關心孩子的成長,幫助解決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煩惱、困擾及情緒等。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缺乏陪伴玩耍,多少會有一些孤獨,所以他們會在網絡上尋找陪伴和快樂,才會使網絡負面影響有機可乘。所以,家長應積極與老師配合,主動聯系老師,密切關注子女在校的情況,關心孩子各方面的健康發展。學校也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共同做好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也應幫助引導家長樹立正確健康的家庭教育觀。除召開家長會之外,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開設“家校互動論壇”等,以各種方式構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梁。
綜上所述,中小學德育工作在網絡環境下還面臨很多沖擊與挑戰,需要教育者擺正姿態,以“美”為核心,以“踐行式”為育德手段,以“美育+行為習慣養成+人格養成”為主體,結合小學生成長階段特點,將德育劃分為四個維度,即“美儀”“美言”“美行”“美心”,培養內外兼修、全面發展的人才。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最新的信息技術,與家庭共同建筑網絡環境下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呂穎.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烏魯木齊為例[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5(3).
[2]李衛.中小學德育工作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上),2014(10).
[3]張如蓉.喀什地區中小學德育工作思路創新的思考[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5(5).
[4]新靈.以首善標準做好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