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欣賞能力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發展目標之一,研究如何提升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實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結合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從圖譜、律動、分段賞析及填詞演唱四個方面入手,論述如何插上音樂共鳴的翅膀,讓孩子愛上小學音樂欣賞課。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高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音樂教育應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發展小學生的音樂感受與欣賞、表現和創造能力。巧用各種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孩子出色的音樂欣賞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是當下小學音樂欣賞課程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巧用圖譜,比劃美的旋律
鑒于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較好,因而用圖像、圖形等畫出來的知識更符合小學生的發展學習規律及心理需要。采用圖譜法開展小學音樂欣賞課程,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看得見的音樂”,可有效彌補音樂的實踐性、抽象性、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等特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效率。
(一)旋律線條,感知旋律走向
顧名思義,線條性圖譜是指用高低不同的線條來表示音樂中的高低音調所形成的圖譜,也稱旋律線,適用于較為舒緩樂曲片段的教學活動。該法的優勢在于學生可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以高低不一的線條來表示、捕捉音樂中的音調變化,從而在富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學生對音樂旋律走向更直觀的感知和把握。比如在欣賞音樂《頑皮的小鬧鐘》時,可告知學生以高低不同的線條表示自身感知到的音調的高低,使其在趣味性的繪畫實踐中完成對音樂的欣賞。
(二)形象圖譜,突破歌曲難點
由于小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對于音樂欣賞課程中重點、難點的學習存在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機械、刻板的教學方式不僅效果較差,而且容易引發學生的排斥心理。對此,可將音樂中的重難點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圖譜表示出來,讓學生綜合運用視覺、聽覺更高效地感知音樂旋律的走向,從而使重難點的學習更富有生趣,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比如在欣賞音樂《在鐘表店里》時,教師可將旋律用鐘表的形象圖譜表示出來,并將重難點進行標記,從而降低了欣賞的難度,同時又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小學生的律動本能,開展立體教學
感受音樂的節奏并隨之律動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著名的音樂藝術家埃米·雅克·達爾克羅茲提出并完善了體態律動教育理念,主張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激發和喚醒人感知并跟隨節奏律動的本能,從而提升對音樂的把握。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及音樂呈現的內容等,設計一些趣味性的律動動作,比如揮揮手、點點頭、扭扭肩、跺跺腳等,讓學生隨著節奏舞動起來,使教學氛圍更加輕松、開放。比如在《幽默曲》這一欣賞音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傾聽歌曲的同時,結合自身生活積累,自由做出一些幽默的表情和動作,使學生在輕松、和諧、趣味的課堂中感受立體教學的魅力和樂趣。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自然顯著提升。
三、分段賞析,化繁為簡
對于篇幅較長或者難度較大的音樂,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可采取分段賞析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讓學生在針對音樂作品進行整體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辨別、欣賞每一段音樂的音調、旋律及表達的情感和內涵等,進而明確一首音樂是怎樣構成的、音樂要素是如何變化的。分段的恰當與否關系到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把握程度,因此,教師的分段能力較為重要。比如在欣賞《打字機之歌》時,我在引導學生進行作品整體感受的基礎上,按照打字機的嗒嗒聲、鈴聲及倒機聲對樂曲進行了分段,然后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地感受、辨別打字機發出來的各種不同的、美妙的聲音,感知不同段落的音樂要素等的變化,進而增強學生對整首樂曲的把握。
四、填詞演唱,使音樂學習更為直觀形象
部分器樂曲表達的情感和內涵較為抽象和隱晦,對于感悟、理解能力尚存在缺陷的小學生來說,學習過程較為吃力,且容易產生聽覺疲勞和學習倦怠。在此情況下,為了使器樂曲的欣賞更為直觀和形象,同時也提升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可通過填詞演唱的方式,把一些相對具有歌唱性的音樂主題旋律配上歌詞,使原來單調、隱晦的器樂曲變成膾炙人口、簡易通俗的歌曲,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音樂的旋律、音調和蘊含的情感。在此種教學方法中,歌詞的語言組織決定了樂曲直觀化、形象化的程度,因此,教師應結合樂曲的旋律特點及學生的認知特征等,填充一些符合樂曲風格,同時又符合學生學習發展規律及心理發展需要的歌詞,以降低樂曲學習的難度,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器樂曲《鐵匠波爾卡》的教學過程中,將根據旋律特點等進行如下歌詞填充,然后讓學生多次演唱,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地熟悉樂曲旋律及主題。
參考文獻:
孫艷偉.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開展音樂賞析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0,23.
作者簡介:張新月(1987.07—),女,江蘇省連云港市人,本科,畢業湖南邵陽學院;現有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