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萬云 康永禧
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生命教育”是促使留守兒童認識與熱愛生命、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其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積極開展生命教育,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是推進留守兒童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加強和改進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留守兒童;生命教育;思考
留守兒童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積極開展留守兒童生命教育,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留守兒童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加強和改進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學校是學生健康成長和良好品德形成的第一基礎陣地。學校對留守兒童人格塑造與個性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所以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主戰場”在學校。農村學校如何對留守兒童有效開展生命教育呢?在研讀了眾多前人有關生命教育的資料并進行分析思考后,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對老師和家長的生命教育培訓
一方面通過對老師的培訓使教師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并從知識至上的功利思想中走出來,學會人文的關懷,平等、民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自身生命意識覺醒,充滿生命活力,這樣才能以自己的生命體驗為人師表并關愛留守兒童,用愛心去撫慰他們失落的心靈。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關愛是每一位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通過對家長特別是祖父母等思想觀念陳舊的家長進行生命教育講座、座談、訪談、調查等,構建家校合一的生命教育渠道,使生命教育形成合力,進而達成實效。家長對生命教育的認識提高,自覺重視生命、尊重生命,才能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更有效,使自己的教育行為更有說服力。
二、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加強家校聯系
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家庭信息,充分關注留守兒童個體行為及心理所體現的需求,把留守兒童初始階段的基本情況以及后續各階段的變化情況記錄下來,對留守兒童檔案進行動態管理,與家長信息共享,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教育、補償教育。教師要主動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及其他聯系方式告訴學生及其監護人,有效建立起學生家長與老師之間方便的溝通渠道,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聯系網絡。
三、加強學科滲透
目前,學校開展了生命教育,但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生命教育對象覆蓋不全面,教育方法不科學。生命教育不是一門課程或一項主題活動,而是要有意識、科學系統地挖掘所有課程和活動中的生命教育意蘊,深刻挖掘這些原本就蘊藏在學科教育和主題活動中的生命教育內容,以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所以,學校生命教育要通過全部學科滲透,使留守兒童認識、了解自身和自然界的生命現象,掌握安全生存、自我保護基本技能;了解友誼的意義,樂于與同學交流合作;自覺關心尊重他人,同情、幫助弱者;親近自然,主動愛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珍惜生命,遠離煙酒和毒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樹立時間觀念,正確使用網絡。
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學校要通過對全體師生生命教育系列性的實踐活動,把傳統單一僵化的德育活動變成富有活力的校園活動體系,讓留守兒童融入其中,形成自然的教育過程。譬如:開展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將生命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整合,引導學生從傳統的優秀經典詩文中汲取滋養,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書香沐浴的校園中健康成長;以音體美課程為依托,創辦各種社團,定期開展活動,使生命教育具有活動支撐,以此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的學校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以“陽光體育”活動為契機,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達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目的;由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開辦“知心”信箱,鼓勵他們把心中的“秘密”說出來,通過老師的引導,及時正確解決,使其思想上不留死角;創辦校刊校報,為學生熱愛生命、張揚生命個性提供展示平臺;創辦校園廣播站,及時播報校園動態,以積極思想引導學生進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打破師生個體生命封閉、僵化、固執的狀態,激活了師生的生命活力,激發了他們生命潛能,使之獲得一種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
讓我們共同攜手,做新時代的“護花使者”。讓留守兒童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為國家、社會的錦繡之才。
參考文獻:
[1]康永禧.“生命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上),2016(8).
[2]張鳳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探索與思考[M].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1).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生命教育”特色項目融入農村小學常規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7]GHB
Z151)課題成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