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莉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就是通過學科教育使學生具有利用該學科去改造自己和客觀世界的能力。由此可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核心素養就是讓學生認識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能以道德和法治的思維去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那么具體的教學中就需要有對應的教學方法。基于該角度去討論,希望能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
新課標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求是建立學生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為祖國培養新一代品學兼優的人才。這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步步的教學計劃去實現,需要教師以身作則一步步去引領。筆者認為具體教學中,需要在學情分析基礎上,運用分組教學的方式,以實例分析、情理結合的方式去進行教育,原理呆板說教,要引發學生進行內省。
一、學情分析,分組教學
所謂學情分析,就是任課教師要對班級的每個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基本情況予以摸底,要知道他們目前狀態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于世界觀。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分析家庭情況對學生思想道德以及法治意識的影響。只有進行詳細的學情分析,才能做到針對性教學,也才能做到下一步的分組教學。在分組教學中,要將思想品德好的和相對差一些的同學編成一組,利用先進拉后進的方式去提升整個班級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水平。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去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效仿的熱情。分組教學的精髓還在于讓學生分組討論、辯論,就某個道德法治問題展開深度的探討,這種形式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呆板、說教,活躍了課堂氣氛,最主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得到顯著提升,切實地讓孩子們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來嚴格要求自己,這便實現了所謂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實例分析,情理結合
如果一味地講說那些抽象的思想道德術語、法律條文,只能讓學生云里霧里。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運用真實的例子去引入課堂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初中生喜歡聽故事,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說,他們可以明白其中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這樣才能使得學習的內容自然而然地指導他們自己的言行。在講解中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能打動學生的內心,讓他們隨著教師的講解而出現對應的心理變化,如此才能培養出他們的善惡觀念。在實例分析中,教師可以利用較為新穎的課件形式,或者是多媒體手段,來營造相應的氣氛。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快速地進入教師預設的情境中,跟著教師的節奏去完成學習。另外,教師如果有能力和時間,可以利用微信的形式動態地進行授課,讓學生在相對碎片化的時間里去學習,不自覺地利用課堂內容指導自己的思想行為。
三、具體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1.教師本身的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對教師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其以身作則,言行統一,需要其本身擁有較高的思想情操,擁有強烈的法治法律意識。否則教師的課程難以被學生所接受。因為本身做不到,來教育學生的話,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且初中生正是叛逆期,容易被自己情緒左右,老師道德出現問題,負面影響將被學生自主放大。這不僅影響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而且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抵觸。
2.倡導學生本位
教育改革已經明確現在教學由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化,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教育,而是和教師一樣是平等的,需要教師尊重其自尊,需要教師去引導其完成相應的課程,而非強硬灌輸“填鴨式”教育。在課堂中,教師要允許學生有疑問并進行提問。特別是這種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本身就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在互動中完成的,而不能壓制學生的求知欲,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或者干脆認為學生故意找麻煩。誠然,學生本位教育方式,需要教師擁有強大的崗位素養和學識基礎。
3.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枯燥,鑒于此,建議教師要積極地改變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呆板的面貌,要積極地改變課堂氣氛。正如前文所述,需要用實例去引出課堂內容,打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自發內省,這才是實現學生良好學習的開始,也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開始。辯論、討論等形式就非常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去靈活掌握。
4.課程效果評價
教師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是需要評價的,這種評價來自于學校管理層聽課考評,也來自于學生的評價。具體的評價需要學校建立相應的評價表格,按照既定程序去進行。針對學生評價和教師自我評價,同時結合道德與法治管理層聽課考評,綜合地評價教師的課程。為了提高教師對該課程的積極性,建議將效果評價和獎金等掛鉤。
總之,學科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提出的一種教育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顯而易見,就是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具體教學要教師以學情分析為基礎,以分組教學為方法,展開分組討論、辯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采用多媒體等手段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最終在具體教學中要注意教師本身素養的鍛造,更要對課程效果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姜必勝.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分析[J].文理導航,2017(9):72.